第232章 烫手(1 / 3)

时间慢慢进入7月,又到了农忙的时节,

虽然“跑步前进”结束了,但有些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组织中小学生去农村帮忙就是其中之一,倒是工人们得以免了这个任务,继续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

和往年一样,陈建国跟同学们一起,到附近的梅林公社帮了3天忙,那个时候,也曾远远地看到那些与当地农民格格不入的一群人在稻田里干活,他们便是省里安排过来进行劳动培训的。

虽然只来了一个月,但这些人的精神面貌跟刚来的时候已经截然不同。

陈建国还记得这些人刚到小县城,几乎所有人的眉宇间都有一抹散不掉的忧愁,

也许是因为身份的转变,也许是因为被转移到这里的不安,没有一个人能笑得出来。

这也正常,当个人命运只能随波逐流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安然如素。

不过在这里待了一个月,他们就明显感觉到小县城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最大的区别是这里人的态度,在外地,几乎所有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仿佛他们就是另类,

而在小县城,至少在梅林村,却一个这样的人都没有,成年人对他们客客气气,就连小孩子,也不会围着他们喊“右队”,见面了都是喊伯伯、婶婶、爷爷,

大家都当他们是普通人,是到公社来驻点、帮忙、或者工作的这么一群人。

每天早上和大家一起出工,中午到借住家庭跟社员一起吃饭,每一个人都好像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公社社员。

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比社员多了一场晚上的学习会,x33

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学习一个小时的理论知识,包括自习李先生的著作,背诵名言警句,或者交流在农村的学习心得,

但即使是学习会,也有公社干部陪同参加,甚至有些脱盲班毕业了的社员也会主动跟着一起学习,

学习班的老师是县里的干部,有时候也会邀请表现好的学员上去讲,

而不管干什么,县里和公社都对他们的过往经历绝口不提,从来不像以前的地方,每天都要他们认真反省,甚至拳脚相向。

这样的工作、生活、学习氛围,让他们顿时有种重回社会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头再铁的人,也至少在表面上缓和下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陈建国看到他们的状态之后,心里也稍微松了口气,

看来徐书记是把他当年做政工的那套办法用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