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吏治腐败(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549 字 6个月前

谈及吏治**,肃顺更为痛心,直言不讳地说道:

“说实话,**、厘金流毒甚广,要不是时局艰难,奴才也不愿意弛禁**、推广厘金。只不过,现在筹饷要紧,**、厘金危害虽大,却远远不及吏治**。

“吏治**,又以捐纳、卖官鬻爵最为严重。吏部最好此道,创造了名目众多的捐纳。大学士周祖培先是吏部尚书,之后管部多年,对此难辞其咎。”

捐纳属于公开的卖官,起于康熙年间。当时三藩之乱,清廷需要大量用钱,开此先例。于是在科举、亲贵、荫蔽、军功之外,人们又可通过捐纳获得官职。

之后,清朝遇到赈灾、河工(防洪)、用兵三项大事,每每需要巨款,都会临时打开捐纳之门。事毕,就要立即暂停捐纳。

那时候,捐纳的数额还不多,危害也不大。有时候,竟能因此而搜罗到异才。譬如雍正时期的名臣李卫、乾隆时期的名臣李世杰,都是通过捐纳获得的官职。

根据正史记载,李卫是江苏铜山人,捐纳得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于康熙五十六年在兵部任职。按照清朝的捐纳制度,乾隆初年的费用最低,捐一个员外郎也得6400两银子。

清朝科举员额扩大,满人无需科举亦能做官,导致官场候补官员过多。官有各种班次,要想早点补缺,另外还要加捐班次,称为“花样”。

不管官员出身是科举正途还是荫蔽、捐纳,都可通过“花样”提高班次。

譬如名臣胡林翼,虽是进士出身,却照样要靠捐纳获得补缺。胡家有钱,胡林翼一出手,就捐了个立即补用的知府。他与别人的是,指名到最艰苦的贵州任职,好历练自己。

康熙、雍正、乾隆皆为雄主,深知捐纳之害,有心禁止捐纳,却无力禁止“花样”。

“花样”最初名目不多,只有知县可捐“先用班”、“即用班”两个“花样”。乾隆年间,加铨选不论单月、双月即用,这是一种无关痛痒的“花样”。

乾隆晚年时颇有悔悟,于乾隆五十八年特降上谕,要求子孙永禁捐纳,以“慎重名器”、“嘉惠士林”。

但情势很快啪啪打脸,嘉庆三年,当乾隆还在做太上皇时,川楚白莲教作乱,流转五省,历时九年,是清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杨烜的祖父杨遇春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卓异,由绿营副将而升总兵、提督,得轻车都尉世职,堪称是其仕途的关键。

为了筹措军费,乾隆、嘉庆不得不再开捐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