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宰相之材(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482 字 6个月前

尽管时间已晚,杨烜还是接见了张乐行、李鸿章二人。张乐行身材魁梧、相貌威猛,是草莽英雄的形象。李鸿章则文质彬彬,又经历了地方上的磨炼,身上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二人已经剪了辫子,准备按传统规矩,向杨烜行跪拜大礼,却被一旁的近卫兵阻止。宪兵团长蒋琢如解释道:“帝国早已废除跪拜礼,二位请向皇上行鞠躬礼。”

于是,按照演练过的那样,张乐行、李鸿章向杨烜行以鞠躬礼。

杨烜向他们点点头,以示回礼。想到此二人皆有英雄之命,杨烜便想刻意笼络他们,说道:“两位归顺帝国,朕非常高兴。初次见面,时间匆忙,我们握个手,以示君臣相谐吧。”

儒家礼制森严,中国人又一向含蓄,男人之间握手非常少见。历代帝王为了维持其神秘、高高在上的形象,不愿其臣子见面,更不可能与之握手。

帝国大力推行新式礼仪,已经卓有成效。蒋琢如等近卫师官兵在杨烜身边久了,早已习惯了这种新式礼仪。但对张乐行、李鸿章这样的新人来说,他们还是宁可做错,也不愿失礼,愿以跪拜大礼敬拜杨烜。

杨田在一旁随侍,开口说道:“皇上,乐行和少荃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乐行的捻军多骑兵,来往驰骋,一日可行三五百里,就连八旗马队也难忘捻军骑兵的项背。

“少荃以书生典兵,颇有湘军书生大将的意思。他在庐州对付太平军、苗沛霖,战绩颇丰。满族大臣无能,反而猜忌少荃,解除了少荃的兵权。

“两人都深明大义,亦都明识大体。臣率一师进入皖北后,乐行和少荃先后归顺。皇上又得两个良将,革命军又增了两分力量。”

杨田把李鸿章定义为良将,李鸿章轻微皱了下眉毛,觉得杨田未免看清了自己。

李鸿章从小就立有大志,少年时写过“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干里外欲封侯”的豪言壮语。他年纪轻轻,就中进士,点翰林。

翰林院是明清两代培养文官的重要机构。很多重要官员,譬如明代的内阁大学士,必须由翰林院出身的文官才能出任。

满清以异族临御中国,优先选拔满族官员,翰林院不像明代那样重要。但有些重要官员,譬如吏部尚书,通常情况下亦必须由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才能充任。

若满人进了翰林,日后不问家族旗谱出身,必将飞黄腾达。譬如满族大将胜保,二十岁时就进了翰林,因此受到咸丰的赏识。

他常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十五入泮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