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军气已老(1 / 4)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442 字 6个月前

湘军动手,打了戏班班头的耳光。戏子们也纷纷冲到台上,护住班头。

旧时的戏班,班头犹如家长。戏子从小在班头名下拜师学艺,名曰师生,情如父子。他们拳脚功夫相当了得,若与湘军单打独斗,并不一定会输给湘军。

但湘军手里有枪,人多势众,戏子哪敢与他们较真?他们敢怒不敢言,根本不敢还手,只不过是挡在班头面前,替他挨打罢了。

曾国藩在台下,早已怒从心起。他的贴身侍卫李金旸,一向嫉恶如仇,脾气火暴。得到曾国藩命令后,李金旸立即跃上戏台,一把揪住那员湘军哨官,把他摁在地上。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周围的湘军士兵纷纷围了上来。灰暗的灯光下,湘军士兵看不出李金旸的装饰,不知他是何来历。

湘军最为抱团,其招募别有特色。营官负责招募哨官,哨官负责招募队长,队长负责招募士兵。因此,湘军实际上成了一支私兵。

而在实际招募中,湘军上下级军官之间,常常是师生关系。湘军招募士兵,常常以地域为纽带,一营士兵大多为同乡,甚至为同族。

曾国藩虽为统帅,却并不能越过统领指挥营官,自然也就无法越过营官指挥哨官。这就是所谓的“一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一军之权,全付统领,大帅不为遥制”。

统领如果战死或者病故,麾下各营都要解散。营官如果战死,全营同样解散。因此,湘军极为抱团。在战场上,士兵都要拼死保卫主官。士兵都是同乡,军官都是师生,上下团结一心,战斗力相当强悍。

只是,经过历次大战,书生出身的军官大量战死。再加上湘军不断扩军,官兵素质也直线下降。书生军官占比减少,武夫出身的军官比例上升。

譬如鲍超这样的武夫,大字不识几个,因为作战英勇,已经积功至统领,带出了“霆字营”数千人马。

从某种程度上,湘军的组织模式,已经摸到了现代军队的门道。

现代军队的一大特征是条例化,训练有操典,打仗有条令。参谋部门精密制定作战计划,基层军官对照条例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计划,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

湘军以书生出任军官,书生,或者称之为文官,在湘军中占据着决策地位。曾国藩自己则带着营务处,相当于参谋机关,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决定作战方略,交由下级统领、营官执行。

湘军的文化水平和组织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太平军、绿营、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