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一半技艺一半运(1 / 3)

>

仔细品味不同琉璃的色彩流动,会发现不同的意境。

琉璃的材质,其实都是大同小异,但是,就因为那点不同,造成了琉璃、水晶、玻璃的不用。

当然,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制,比如对光的折射率高,所以能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效果。

在光线的配合下,更能将其艺术特质充分表达。

作为琉璃,不但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宗教物品。

而通过铸造工艺制作的作品表现力强,层次丰富,精致细腻,尤其是色彩的流动变幻莫测,或热情、或含蓄,件件不同。

赏光影效果,特别是不同角度厚薄及色彩的光的折射,能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

而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琉璃不能弄的太过通透。

也就是说,琉璃的透流彻度,不宜太纯太亮。

好的琉璃,需有一定层次与光洁度的差异,否则会丧失其具有动感的生命力之美。

把握住这一切特制,制作出来的琉璃,就不会太差。

再说,古法工艺决定了,世间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琉璃。

所谓“天工自成”,说的就是琉璃产品的单一性。

仔细品味不同琉璃的色彩流动,会发现不同的意境。

我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朔到西周时期,只不过那时人们叫它琉璃。

直到西方国家的玻璃传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玻璃的叫法。

西方的玻璃是由钠钙元素组成的,而我国的琉璃所含的元素是铅和钡。

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

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

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琉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如此悠久,但为什么知道它的人甚少?

知道琉璃的人其实很多,尤其在古代,琉璃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和杏黄色、龙纹一样,同属王族专用。

最早只有真正的王族才能使用琉璃制品,琉璃的制造工艺也为王室工匠所掌控。

由于琉璃的发现者,也就是范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