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2 / 4)

富厚者重为邀叙,贫者携酒夜谈。ъìQυGΕtV.℃ǒΜ

只有王守敬上山砍柴,时而抄录经典,贩于市井。

好似一头白鹿,仙踪飘渺。

恰逢有学生送茶来,方孝孺便问王守敬吃饭。

“路上吃过,尚不大饿。”

叙了几句风尘闲话。

没想到方孝孺竟因此延长了讲学的日期。

他在期待一个人来。

王守敬真的来了。

他贩巾帕、扇坠、书联、画幅予诸子,听说发了一笔小财。

方孝孺气得吃不下饭。

好端端的读书人,竟为一些琐碎之事殚精竭虑。

这不是浪费了一身才华吗?

有一天方孝孺终于忍不住了,询问道:

“为何不好好读书?”

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

仆人询问怎么办。

方孝孺笑着回答:“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

这才是读书人的清贵!

王守敬纯属不务正业。

穷。

不是理由。

没想到王守敬一点也不悔改,气定神闲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敢饿着毁伤?”

“此大不孝也。”

王守敬拱手而别,留下方孝孺在风中凌乱。

后来,方孝孺从其他学子口中得知,王守敬年纪轻轻,就已经积累了万两财富。

方孝孺愈发痛心疾首。

王守敬又接了县里的蒙学,为幼童启蒙。

方孝孺不禁窃喜,此子总算做了一件跟读书人有关的事。

他偷偷前去旁听,差一点吐出一口老血。

学堂诸子高声朗诵:

“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

王守敬品貌端正,龙章凤姿。

没想到教人如此,方孝孺甩袖而去,他吩咐弟子,给王守敬送去大儒宋濂的著作。

宋濂也是方孝孺的恩师,与刘基齐名,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王守敬在著作中,看到了《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