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人在大明当场长(3 / 3)

,池中水深已经由一尺下降到了不足半尺。

然后又命人将池中水引入第二个池子。

一天后,池底已经结晶了一层细细的盐。

又过了一天,池中水已经逐渐干涸,池底布满了盐粒!

朱瞻圻用手刮了一些放入嘴中,虽然味道赶不上提纯后的精盐,但无论颜色质地还是味道都比目前的官盐要好一些。

“终于成了!”

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夏原吉。

夏原吉见到他手上刚刮下来的盐也是惊叹不已。

“臣观此盐,与解盐相比也毫不逊色!”

“解盐”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居当时国内之首,属“贡盐”之列。

此刻的夏原吉异常兴奋,他心里清楚困扰大明多年的盐政将迎来一场重大的变革。

于是二人商议,立马拆除了盐城沿海一带架设的几千口煎锅。

在朱瞻圻选好那片开阔平整的滩涂上建立盐场。

经过测量,足足有八百亩!

当地灶户们就地改行,改煎盐为晒盐。

虽然仍免不了风吹日晒,但相比于整日烟熏火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盐田建起来其实并不难。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八百亩盐田已经建成。

朱瞻圻给盐场起了个拉风的名字——大明第一晒盐场。

然后选好黄道吉日,正式开始晒盐。

出乎意料的是,仅仅半个月时间,盐场就产出了超过50万斤盐!

按照这个产盐能力,一个盐场一年就能产出上千万斤盐!

大明洪武年间一年盐的总产量也不过4亿斤左右。

朱瞻圻将这个情况写奏章报告给了朱棣。

老皇上兴奋地一晚上睡不着觉。

有了盐等于有了钱,而且还能去边关换马,朱棣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继续征战天下。

于是朱棣命令朱瞻圻将盐田晒盐法在大明沿海一带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