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铁路带来的巨大影响(1 / 5)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1695 字 11个月前

“爹,我打算追封升平郡公张玉为河间郡王,改谥‘忠武’,追封升金县公王真为金国公,皆配享太庙。”

朱高煦忽然换了一个话题道。

“张玉是我大明平定西域第一功臣,追封升为郡王不过分,配享太庙也当得起。”

朱棣面露回忆之色道:“王真之功,仅次于张玉,乃我大明平定西域第二功臣,升为国公与配享太庙他也当得起。”

朱高煦又道:“此外,我还准备让潞国公张武、荣国公姚广孝、太子太师夏原吉、太子太傅蹇义与河间王张玉、金国公王真一起配享太庙。”

夏原吉谥忠靖,赠太子太师。

蹇义谥忠定,赠太子太傅。

朱棣闻言,略作思考,随后简洁明了的答道:“可。”

所谓“太庙”,即皇帝的宗祠,里面放着帝王祖先的灵位。

只有极少数有功于社稷的臣子才能在死后进入太庙,接受后来的皇帝在祭祀先祖时的一同祭祀,这就叫配享太庙。

而配享太庙,乃是为臣者的最高荣誉!

历史上,配享唐高祖李渊庙庭的只有六人,分别是淮安王李神通、河间王李孝恭、郧国公殷开山、渝国公刘政会、河东郡公裴寂、鲁国公刘文静。

至于配享唐太宗李世民庙庭的,也只有六人,分别是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蔡国公杜如晦、申国公高士廉、卫国公李靖、蒋国公屈突通。

虽然功臣附祭帝王的传统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制度应是在曹魏时期,当时配享在太庙中的功臣几乎清一色是开国之将。

其后的朝代,大致也沿袭了这一做法。

当然,唐宋时期也存在不少文臣配享太庙。

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章就已钦定功臣进入太庙了。

他于洪武二年将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七人配享太庙,次年又增加常遇春,共计八人。

洪武九年,朱元章又增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五人,同时罢除廖永安。

至此,洪武一朝共有十二人配享太庙。

后来有功臣获罪被朱元章诛杀,但朱元章并没有将此类功臣的牌位从太庙中移除。

显然,对于这类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