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寺庙(4 / 5)

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2178 字 2023-01-23

成专业和尚,至于那种实在学不出来的,则会成为寺庙护法或者杂工。

当然寺庙也不阻止人离开,但从小在寺庙中长大,读得都是佛家经典,等你父母去世了,那你是不是自然而然加入到了寺庙中。

原本属于你家的土地,自然也就成了寺庙管理的财产,顶多就是每年有自己土地的分红。

这种情况越是当地**无力官办的地方,那寺庙学校就越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像是为什么古代很多的读书人动不动就到寺庙里面读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寺庙不仅只是寺庙,你把它看成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学府就很正常了。

而且寺庙也不仅是提供简单的扫盲工程,而且还有专业收治穷苦病人的“病坊”。

尤其是在出现了瘟疫的时候,很多百姓直接就把病人送到了寺庙的“病坊”完事。

因为佛家普度众生,替信徒治病也是佛教传播的主要手段,甚至某些非常虔诚的高僧甚至建立过接纳“麻风病”人的“厉人房”,为治病死去的僧人也是不少。

而寺庙除了提供寺庙版小学、医院、旅店等等的工作,甚至还提供殡仪馆的服务。

像是古代如果有人客死他乡,又无法将其运回祖坟归葬,那在不首先使用湘西秘术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先放到了寺庙之中寄“寄殡”,甚至给钱的话,还能帮忙把尸体运回祖地。

….而一些不方便进入祖坟的妇女小孩,也能安排送入到寺庙的公共墓地中。

毕竟每天有着僧人超度,下辈子会不会投好胎不知道,但至少这辈子不用做孤魂野鬼。

所以,寺庙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封建社会的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而在投田加入寺庙后,不但自己有田地产出分红,而且终身享受佛寺的福利制度,尤其对一些没男子来继承自家财产的人家来说,就宁愿直接把家里钱捐了寺庙,也不想要给亲戚吃绝户的机会。

寺庙的兴盛与当地**间的关系有些像是弹簧,基本上就是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

而佛教的理念让寺庙在封建社会容易接纳社会上的各类群体,让他们在去无可去之时,有个可以容身之地。

这理念配合上寺庙本身的制度以及展现出来的社会职能,这让佛家哪怕数次的受到打击,但只要还有人手中有佛经,那寺庙就又是会慢慢兴盛起来。

事实上,能对抗思想的也只能是另外一种思想,否则不论是灭佛家几次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