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寻找科技宇宙,末日战舰的奇异升级(1 / 10)

——曲项琵琶、青铜镜、古琴及其他

1、一个“局外人”的音乐会

作为一个音乐和戏曲爱好者,在我的人生经历里,曾在大学课堂上接受过有关音乐的艺术解析和美学鉴赏,也曾在音乐厅里伶听过诸多中外艺术团体演奏的世界名曲;还曾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欣赏过多个剧种的精彩表演;更在儿时记忆里的麦场村边听过南来北往的说唱艺人们的“围炉夜话”,这些用声音、色彩和神态构成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无不在我渐次成长的生命过程中,打下情感的烙印,升华理想的境界,注入文化的痕迹,并最终融入我的血液,凝炼成为我不断奋斗前行的内在动力。

但是,这些所有我曾经为之泪奔、为之嗟叹、为之食不甘味的音乐、戏曲和说唱艺术的精彩表演,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我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而日渐湮灭和淡忘;尤其是在人到中年的当下,自以为已经不断“成熟”或“成功”的我,已经很难再对任何艺术表演形式产生些微的“激动”和丝毫的“感动”了。

直到近日,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参加了一场“非典型”意义上的“音乐会”——确切的说,是这场“音乐会”里的一个盲人,用他土得掉渣的“曲项琵琶”和一个名叫“青铜镜”的特殊故事——再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久已沉寂的心情再次泛起波澜,也重新勾陈起我对音乐、对人生、对文化乃至对历史的无限遐思和万千慨叹。

2、用生命“引吭”高歌

今年暮春的北京。受一位相交多年的“知音”级朋友的特别邀请,我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一场音乐会。据朋友说,这是一场带有学术研讨性质的特殊形式的音乐会,既有来自陕北民间的“琵琶说书”,也有古琴、古筝、二胡等经典民乐演奏,更有传统戏曲“河南坠子”选段表演。而最有看点的,是数位当今音乐理论和表演界的专家学者在现场的研讨交流。现场的听众,除我之外,几乎全部是来自世界各地音乐美学界的专家学者和音乐学院的学生。这既让我受宠若惊,又让我充满期待。

音乐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显然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师生。他们似乎并不特别“在乎”音乐会上那些司空见惯、获过种种音乐大奖的“大腕”们——对这些身着华丽舞台装、经常在“出没”在都市里各类音乐殿堂和舞台上的“大腕”,既没有华丽的报幕,也没有虚假的奉迎,以致于有的“大腕”级演员似乎有些不习惯。而主持人唯一给予最高礼遇的,反而是首先登台一位民间盲人琵琶说书艺人张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