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在黄河上架桥(2 / 3)

来,成婚的自然而然开始生娃,没成婚的也开始成婚,或者娶了赵国安排的胡女。

一岁的孩子就更多了,几乎是两岁孩子的两倍。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几年时间,河套人口都会保持高速增长,不过短时间内不会给赵国带来好处,反而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如何减少这些孩子的夭折率,让这些孩子能够平平安安长大。如果这些孩子能够长大,赵国拿什么养活他们?

要知道,距离这些孩子能够创造价值,还有十五年。

“希望农家能再次提高粮食产量,还有医家……医师培养难度也太大了。”赵括心中想到。

赵国培养医师已经好几年了,每年都往里面砸大量的钱,现在也没见到什么成果,出师的医师更是寥寥无几,倒是每年学徒不断增多……就赵国这条件,赵括连推广‘水要烧开了再喝’都做不到。

你能想象大部分人家根本就生不起火,都是等到做饭的时候见哪家烟囱里冒烟,就抓一把草到这家借火的场景吗。

被借火的,八成是这个村的里长。其实大部分人家并不是买不起火柴,而是没有这个习惯,在他们看来,花钱买这玩意完全是浪费。

毕竟几钱也是钱啊。因此赵括只是下令,军队和学校的水必须烧开了再喝,至于其他地方,就管不到了。

“大王不必太过心急,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和其他国家,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成不变相比,我赵国几乎一年一个样,发展已经很快了,再快的话,就要出现隐患了。”栗腹说道。

即便是燕昭王时期,燕国也没有现在赵国发展的速度快,其他时期更是不必说了。

栗腹觉得,只要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天下肯定是赵国的。继续折腾反而更容易出事。

“本王觉得还可以发展的更快。”赵括望着东方,目光深远,如今严重阻碍赵国发展的就是人口。

秦楚两国为了扩张已经迫不及待了,赵国也不能太过落后。

“算了,不说这个了。对了,郑国呢?本王来河套都这么长时间了,怎么没见到他?”赵括奇怪的问道。

不得不说,郑国不愧是战国末年两大水利大师之一,水利建的就是好,将大半个贺兰郡都囊括在内,让赵国一下子多了十万顷良田。

“被魏齐叫去阴山修路了。”栗腹说道。魏齐这个家伙虽然是半路出道修路,不过修了好几年,懂得也都懂了,但是对架桥等方面,还是没有郑国这种专业人士精通。

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