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学院之争(2 / 3)

的轿子,让人抬着庄辛。

接下来的事情进展的很顺利,越国没有任何阻碍的接收了城池。

半个月后,游历完名山大川的庄辛再次回到越王居住的地方,向越王告别。

已经全面接收城池的越国,对庄辛再无丝毫芥蒂,越王再次设宴款待庄辛,并亲自将庄辛送出十里之外,方才依依惜别。

……

赵国此时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赵国正在派人开挖滏水、漳水到黄河的运河。

漳水,是黄河的支流,而滏水,则是漳水的支流。

邯郸的货物能够通过滏水、漳水、河水,非常便捷的运往中原各处,船队打上来的海鱼也能够通过水运源源不断的送至邯郸。

三条河流的存在为赵国的货物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即便是修建了官道,水运的载货量以及低成本也远远碾压陆运。

然而漳水并非正常情况下,自西向东汇入河水,而是与河水并架东北,在很远之后才汇入河水。

这就导致,邯郸的船只想要南下,需要多走两百多里路。

如果在合适的位置将漳水和黄河挖通,两百多里的路程瞬间缩短到只剩下二十里左右,极大节省了路途和时间。

赵括去年就想组织人手开挖运河了,不过赵国去年在修筑黄河大堤,又要扩建邯郸城,人手实在不够,便延后到了今年。

经过几个月的测量和探查,在夏收之后,赵国才正式动工。

不过这玩意在这个年代也算不上什么超级大工程,无论是吴国的邗沟、魏国的鸿沟、还是李冰的都江堰,亦或是郑国正在河套开挖的水利工程,规模都远远超过这条运河。

因此也没有闹出来啥大动静。

开挖运河自然用不着赵括亲自扛着锨去铲土,交给公孙龙之后,赵括便带着蔺相如和触龙来到了邯郸学院。

或许是因为天下进入了久违的和平, 邯郸学院中多了不少外国来的学子,其中以齐国和魏国为最。

原因很简单,因为齐国的稷下学宫,和魏国的西河学派。

齐国虽然风光不再,稷下学宫也今不如昔,但齐国开放包容、广开言路的学术环境,仍然吸引了大批的学者,支撑着这座曾经天下第一,现在天下第二的学宫。

而魏国,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从鲁国请来了几位大儒,虽然水平远远比不上子夏,不过好歹把西河学派的架子给撑起来了。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