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徐夫人(2 / 3)

农具,中原各国对其进行了柔化处理,使其表面为钢,中间为高碳生铁,解决了生铁韧性差,易折断的问题。

这项技术中原比其他地区要早两千多年。至于钢,其实远在两三百年前楚国就搞出了渗碳钢,楚国虽然制度落后,但是科技一直是走在前列的。

不过丢了炼铁重地宛城之后,楚国的一切都落到了秦国手里……散现在的楚国相比较巅峰时期,弱了不止一筹。

如今中原各国早就掌握了渗碳钢技术,只是由于产量问题,铁兵器一直无法普及,最多给将军和主要精锐军团装备。

有了炼铁高炉就不一样了,除了源源不断的铁之外,还意味着大量的钢,甚至炼钢技术的提升。

赵括虽然对炼钢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是钢和铁只是含碳量的区别还是知道的,想要把生铁变成钢只需要想办法减少其中含碳量就行了。

至于具体怎么做,那他就不知道了。他只负责提供理论基础,还是简易版的,如何实现自然由徐大等工匠去负责。

“相国说的不错,一口吃不成胖子,现在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赵括点了点头。

“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凡是参与高炉打造的工人,每人奖赏三个月工钱。为技术突破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人,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赏赐。另外,升徐大总工为十三等爵位左师。”散

“臣不敢受,其实高炉能改进成功,最大的功臣并非属下。”徐大低着头,拱手说道。

“不是卿?那是何人?”赵括惊讶的问道,徐大已经是赵国最顶尖的工匠了,难道还有人比他还厉害?

“禀大王,是臣之子,如果没有臣之子的帮助,臣绝对无法改进高炉。”徐大说道。

“你儿子?在哪里?带来给寡人瞧瞧。”赵括惊喜的说道。以徐大的年纪,儿子最多一二十岁,难道赵国要出一位冶铁天才了!

赵国军事和内政方面的人才不缺,老的壮的少的应有尽有,但是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虽然荀子慧眼识珠,为赵国挑选了一些人才,但还是远远不够。

自古以来的官本位让赵国以前并不重视技术人才,直到赵括成为赵王之后才发生改变,但短短几年时间,又怎么可能培养出来大量人才呢?

能像现在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散

“禀大王,这就是臣的儿子,今年十六岁了。”徐大指着工匠中特别显眼的一个人说道,

“还不过来拜见大王。”

“徐夫人拜见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