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教育和河堤(2 / 3)

括说道。

虽然有不少名士都表示不要俸禄,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俸禄和爵位才是最实在的,他们毕竟也要养家湖口。

“第十一条,依法治国。新的法律正在编订,预计明年下半年便能完成。包括农法、商法、工法、儿童法等等,编订完成之后会在太原郡试行,如果两年之内不出现明显问题,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赵括继续说道。

赵括也不知道新的法律出来之后是人人叫好,还是像秦法一样人人反对,所以决定先在太原试行,没有问题之后再推广至全国。

众人没有提出反对,从几百年前铸刑鼎开始,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就过去了。

到现在那座刑鼎都在赵国宗庙中立着……

“第十二条,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加固河堤。”赵括说道。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河流湖泊是非常多的,赵国境内也有大陆泽、鸡泽、诋泽、陂泽、海泽、文湖、淳湖等等诸多大湖,河水、黑水河、漳水、汾水、滹沱水等诸多大河。

特别是黄河,几千年来,既哺育着华夏文明,也多次摧毁华夏文明,堪称华夏第一灾,说泛滥就泛滥,两岸百姓饱受其害,苦不堪言。

至于依着河水相邻的赵齐魏三国也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

因为赵魏地势较高,齐国地势较低,一旦河水泛滥,大部分水都是往齐国流,齐国受灾比赵魏两国严重很多。

于是齐国就在离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了一条长堤坝,自此‘河水东抵齐堤,而西迄赵魏。’水都泛滥到赵国和魏国境内了。

赵国和魏国怎么可能乐意,于是也在距离河水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了一条长堤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三国不用再为河水泛滥发愁。

河水上涨之后,一般抵达堤岸就会退去,留下的河泥非常肥沃,不少百姓到上面开荒耕田,时间长没有水害,就开始建造住房,聚集成村落。

大水来临之后,村庄被淹没,大家就在离城郭稍远的地方重新修筑堤坝,刚好能够挡住洪水,于是乎,原本距离河水二十五里的堤坝开始一点点朝河水方向移动……

现在堤坝离河水近的只有一里多,远的也不过数里……

然而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虽然战国时期水土流失不严重,河水远比后来清澈,但是黄河的含沙量也远超其他河流,时间长了,河床越来越高,两岸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总有一天等到某次发大水的时候,洪水会冲垮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