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十五章 财政危机(二)(1 / 3)

寒门母子 东方红不败 1140 字 10个月前

胡恒秋偷看了眼皇帝,皇帝垂眸不语,不知在想什么;又看了看洪亮,洪亮一把年纪了,却被气得气血翻涌,要不是有帽子压着,估计头发都要立起来。

胡恒秋心里斟酌了一下,有些话不该他说,可是楚清……可惜这个人了,年轻轻的,唉。

轻咳一声,胡恒秋开口:“咳咳,众位,兴办海盐场,是朝廷与临洋侯联合协作的方略,朝廷出地,临洋侯出钱出人;

所以海盐场被淹没,损失的是临洋侯的财产,而非朝廷,诸位,你们是在替临洋侯惋惜吗?还是想对她伸出援助之手?”

洪亮左拳击右掌:“对喽!”

其实胡恒秋还有半截话没有说,海盐场的兴建,临洋侯还间接担负着海防的任务,只是这是皇帝的意思,并未在朝堂上公开。

有朝臣眼珠子转了又转,觉得自己又找到一条说辞,正欲脱口而出,却听胡恒秋话还没完:“淦州府海盐场虽刚盈利便化为乌有,但并未影响精盐供应,因为有临洋县海盐场支撑。”

那朝臣便把嘴闭上了。

想以耽误精盐供货问题找楚清的麻烦,胡恒秋先行堵上这条路。

胡恒秋也替楚清头疼。

楚清确实卸去司棉员外郎的职务,胡恒秋也向皇帝禀明楚清在棉毛纺织方面很难获利,但实际上,楚清虽然确实因为棉花被商人们大量垄断而利润受损,可那些商人也没占到便宜。

作为成名最早、资历最老、口碑最好的棉毛织造商,楚家的棉毛纺织品很难被同行取代。

虽然各地都有同行建立商会,想凭借团体的力量抗衡楚家货物,可是他们做不到楚家的产品质量、加工速度以及运输效率。

这就使得楚清因为原料少,进而产品少,可他们不提升价格、保证品质,让试图垄断棉产品的商人反而卖不出货。

楚家的价格无形中成为百姓的衡量标准,宁可少买或不买别家的货,也要等着“宝清祥”老字号出货。

而楚家的精盐,又阻挡了盐商、盐官的财路:精盐价格被皇帝御笔钦定,楚清又控制着精盐品质和终端成交价,盐官倒卖盐引变得无利可图不说,盐商也赚不到差价。

所以,楚清依旧阻挡着众多大商人的财路。

越大的商人,尤其是盐商,其实对朝廷的财力支持也是越大的。

盐税在国家收入里一直都占很大比重,有时候出于筹备战争的需要,就会向盐商大量征收盐税或要求他们提供军需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