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任重而道远(2 / 4)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1343 字 2023-05-24

三个月,所以他们不会为了这十年一次的劳动,去学习什么专业技能,更不会想什么更精巧的办法。

于是,大家都用最笨最浪费的办法去工作,其中自然有大量的浪费。

更不要说,很多配套设施只用一次,就废弃了。最典型就是各地的铁矿,朱元璋用的时候开采,够了就封矿,其实代表的就是这种工作方式。

北京有一个地名叫琉璃厂,那就是营造北京城时候造琉璃瓦的地方。而在宫殿修建好之后,这琉璃厂也就不怎么需要的。产能削减,甚至废弃。但是实际上,这琉璃厂不能转为修建其他琉璃品吗?

用一次,就废弃,不算浪费吗?

但这种浪费,是社会生产方面的。具体到朝廷上,却是最省钱的方法。

因为朝廷账册上,不会花很多钱的。但是这个成本其实转嫁给整个社会。

但是如果一切都明码标价,商业化运作。那需要金钱是一个天文数字。何夕仅仅是预估,大概就有两千万两上下。几乎是大明一年赋税了。这还是,何夕在大明发展工业,已经将很多成本降低之后了。

如果没有何夕的作为,那成本只会更高。

而且何夕仅仅是预估,其中到底会遇见什么?何夕也不知道。不明白。工程建设很难一切顺利,更不要说,何夕而今连一张图纸都没有的情况下预估了。

更是不靠谱。何夕觉得,翻一番,甚至翻两番都是有可能的。

明成祖修建北京城,花了多少成本?这是一个史学家都很难说清楚的事情。

但是两千万两这个数目,却是朝廷绝对拿不出来的钱。

何夕很明白,这个计划送上去,绝对不会被批准的。何夕需要对这个计划进行分解优化。首先是钱,银票这个杠杆。自然是要用的。另外围绕着北京建设修建很多厂矿。将来也是财产。是归朝廷所用的。33

另外还有房地产,等等。

总之,何夕从很多方面都在扣钱。想尽一切办法,将营造北京城,变成一个改变北京地区产业结构的,将辽东工业的火苗引入北京的大动作。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何夕对辽东的关注度反而下降了。于是,何夕仅仅交代杨士奇处理善后事宜。并下令将沈阳铁厂的研究人员,迁徙到遵化去。或许,他们就是工业入关的第一批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