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见朱雄英(2 / 4)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1369 字 2023-05-24

何夕自愿与否,时代都将这个担子压在他身上了。

——

这毕竟是长久之计。

不急于一时。倒是有一件事情,何夕必须要做。

不是别的事情,那就是去见朱雄英。

只是何夕再见朱雄英的时候。

何夕几乎不认识朱雄英了。

朱雄英换了一身很简单的棉布衣服,站在讲台之下,下面密密麻麻有几十个学生,窗户外面也有几十个学生趴在窗台上认真听课。

因为这个时代建筑都是土木结构,跨度有限,当然了,那种非常大的殿宇,并不是不能修建,比如皇宫的三大殿,只是成本非常高,最高的成本都是在寻找合适的梁柱。

而那种支撑这么大殿宇的大木,非数百年才能生长出来硬木不可。那真是砍一棵少一棵。

而营口大学堂,自然没有那么多奢侈的材料。故而,营口大学堂的教室,一般是单独三五间的建筑,就好像乡间祠堂庙宇一般。能有几十个人就不错。

这里里外外有百余人的场面。

可见朱雄英在这里受欢迎程度。

何夕也站在外面细细听。

朱雄英虽然年不足二十,脸上的绒毛稚气尚存,但是面对下面这么多比自己年纪还大的学生,根本没有一丝紧张,颇有大将风度,挥洒自如。他身后的黑板上,写了很多名字。

什么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桑辑要等等。

何夕也认出来了,这是一些农书的名字。

而朱雄英并没有发现何夕到来了。依旧在上面侃侃而谈,说道:“本朝以来,朝廷尤其重视耕作,其中最大的创举,就是陛下强制推行种棉花。不要小看这个政策,没有这个政策,就没有辽东的繁华。你们知道辽东的冬天是何等的寒冷,如果没有棉衣与火炕,你们冬天能过去吗?这正是陛下圣明之至。”

朱雄英说的内容,下面最有体会。

前文说,朱雄英的学生之中,有很多比他年纪大的,其实这一句话,不完全对,应该说朱雄英的学生之中,有一半以上都比朱雄英年纪大。而且这些人都不是传统的读书人出身。

他们是自学也好,机缘巧合之下,识得一些字。不用从句读学起,就直接被塞进了营口大学堂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