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清流与循吏(1 / 3)

知否从蒙童开始正文卷第235章清流与循吏大河之上,波涛拍岸,浊浪滔滔。

卫辰登上堤坝视察,每到一处,都蹲下来认真仔细的查看,还时不时让顾廷烨带人拿出锄头,当场刨开堤面,看是否有“剃头修脚”之类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

孙卓在后面看得暗自心惊,知州大人此举也太较真了,还好自己事先捧着卵蛋修河,丝毫没敢在堤坝上动手脚,否则此时恐怕就要当场出丑了。

不久顾廷烨就向卫辰禀报道:“兴云,这外堤都是刚刚翻修的无疑,我找了好几处堤面刨下去,都是好石好料,堤工也没有问题。”

孙卓见状也是暗暗松了一口气,拍着胸脯道:“知州大人放心,下官以项上人头担保,这大堤固若金汤,少说也能保禹州百姓三十年太平!”

一旁的一位老河工也帮着说道:“知州大人,按照工部修堤的规矩,每一尺虚土,都要夯实到七寸就是好堤。

大人您拨的河工银足额足色,给的饭食又好,民夫人人用命,将一尺虚土夯实到了六寸,已经是难得的好堤了。”

卫辰闻言点了点头,饶有兴味地看向眼前的孙卓。

据他所知,孙卓出身很差,仅仅是个举人,但在地方上几十年,基层经验十分丰富。

卫辰几次视察密县,虽然都是以上官的身份与孙卓交谈,但依然获益良多。

对于孙卓的过往事迹,卫辰也有所了解,一句话概括,小德有损,大德无亏,且颇有任事之能,称得上一位循吏。

尽管卫辰自己是清流的一份子,但到了地方上,他才明白“重循吏、轻清流”的意义。

真正想要做事,还是要任用孙卓这样的循吏,虽然油滑了一些,但只要上官愿意费些心思鞭策,他们就能够把事情做好。

说到底,小小一个禹州,能够做到德才兼备的官员有如凤毛麟角,卫辰用人的原则就是以才能为主,德行次之。

孙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事实上,卫辰不知道的是,孙卓内心对他也很是敬佩。

一般而言,正印官都是身居州衙,大门不迈,二门不出。

但卫辰却不同。

别的不说,就单单是这三个月里,他就往密县跑了五六趟。

就凭卫辰勤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