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总百揆(卌九)再引“天雷”(2 / 5)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311 字 9个月前

集的兵士熟悉西北气候特征,以免出征之后水土不服。

总之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打仗不是儿戏。士兵不是游戏里的兵模,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着真实的生理特征、生理极限,为将领者必须考虑到各种细节,以免自误误人。

不过,西征军与嘉峪关蒙军倒也不是就每天隔着这点距离大眼瞪小眼,双方都发动过攻势,只不过如有默契一般,双方的攻势规模都不大,似乎都打着“万一对方懈怠,我部或可偷袭得手”的心思。

当然,双方都没能得手——毕竟这段时间里双方的警惕性都很高。

虽则如此,刘綎感受到的压力还是在不断增长,因为通过这段时间的拉锯与试探,他发现嘉峪关绕无可绕,只能依靠强攻收复,而偏偏这个大明第一关实在太难打了。

不仅是关隘本身的坚固与雄伟现在反过来害了大明自己,即便是拿重炮强轰也很难撼动,而且更关键的是战场宽度不够,攻城时能够摆开的阵势太小,根本不足以集中足够的重炮。

在嘉峪关前,一线军队能正面摆开的阵势只有千余人规模,而偏偏蒙军现在也有射程颇远的火枪,以及一直就有的精锐破甲重箭手,导致明军还不能过于逼近,更加增添了攻关难度。

为了寻找嘉峪关的弱点,刘綎不仅把当地耆老找来询问各项信息,甚至把县志找来细细翻阅。

然而,能给他提供借鉴的地方不多,因为嘉峪关自修成以来,除了布日哈图这次,此前只有过一次沦陷经历。

之前说过,大明把嘉峪关作为西部边关,在这里建立军事防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嘉峪关以西,逐步过渡为多民族、多国度、多教派,嘉峪关以东则逐步过渡为汉族、统一政权、儒家文化。这里是明朝在河西可控制地区与西域蒙古势力的人文分界线;

二是嘉峪关境内地理特殊,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可以阻挡通行,把这些天然屏障用长城、墩台连接,再派驻军队把守,则长城倚凭天险,就形成了嘉峪关独特的国家防线。天堑、天险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天险紧凑,致建设成本低,戍守效率高,所以明朝选择在嘉峪关设立国家防线。

明长城以外存在过渡地带或明蒙双方控制地区。嘉峪关以西的哈密、敦煌就是这种性质。开国之初,明廷为了稳定边疆,维护嘉峪关以西国防安全,一是在敦煌、哈密设立七个羁縻卫,任命番夷部落首领为卫长官;二是在哈密设立忠顺王,由朝廷任命,当地推举首领担任;三是通过调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