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国本(五十)钱去哪儿了(2 / 6)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45 字 2023-05-08

长。

可惜的是,虽然高务实老早就把蒸汽机的原理传授出去了,但京华直到现在还是没把蒸汽机玩明白,所以他对于后世有段时间总把蒸汽机的大规模运用说得仿佛就靠瓦特灵光一现就完成了科技升级非常生气——人家瓦特明明只是改良,没有瓦特之前那些人扎下的基础,这蒸汽机哪有那么好搞啊?

总之,现在这个时代除了极少数国家靠抢劫打草谷或者坐地挖金银矿为生之外,大部分国家都还是得依靠榨取国内资源来维持。在这一点上,别说大明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有一个算一个,恐怕都不如宋朝有本事。

换句话说,只有宋朝才能稍微从有钱人手里拿走一点点利益,而其他朝代基本就都呵呵了。当然,在挖存量这个问题上,明朝的水平整体来看还算中等,门阀时代的东汉和隋唐可能才是真正的重灾区,这个暂时不提。

还是对比宋明两朝,举几个例子体会一下。

比如说盐税。北宋时,盐城、泰州一代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有数据说淮盐一年产量为90万引多一点,这样估计当时全国的盐产量大致在200万引左右。

一引就是116.5宋斤(注:这是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折合149市斤。这样,北宋一年的盐产量大约是3亿斤。

宋朝朝廷把盐引卖给盐商,一引6贯钱,因为总共是200万引,所以得盐税1200万贯每年。已知北宋盐税峰值高达1300万贯,比这个理论值还高一点,可见北宋盐税征收还是比较靠谱的。

那么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大明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可见,大明每年盐产量是6亿斤,当时一斤折合后世596克,总量相当于后世的6.72亿斤,考虑到明朝实际人口比北宋增加了约一倍,那么盐产量也增加一倍,倒是正好吻合。

既然人口和产量等比差不多,那就看看最终收入吧。大明朝廷的盐税收入是:每引得银6两6钱4分,应得白银1328万两白银,但……实际上即便最多时,居然也只有250万两白银。

即,明朝明明生产了北宋两倍左右的盐,结果盐税收入却只有北宋的五分之一。两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