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宫里宫外(圆一)触灵魂易,触利益难(二合一)(2 / 10)

大明元辅 云无风 4189 字 2023-05-08

,至少远低于以民族意识为基调的高务实。不过,这种情况高务实其实是能够理解的,这涉及到这个时代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究竟应该忠诚于谁,或者说忠诚于什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名言,也是在那之后无数忠臣良将津津乐道的人生格言。很多人为了这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努力,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们之中有人默默牺牲,有人名传千古。

然而,很多人可能直到死去也并不一定仔细思考过,他们效忠的对象究竟是谁?是国,还是君?亦或者其他?

现代社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与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普遍都会选择以国家的利益优先,尤其是在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这种认识铭刻进了人们的骨子里。

然而在古代,却始终有一个矛盾,即“我”究竟是应该优先忠于“国”呢,还是优先忠于“君”呢?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我”该如何选择?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古人眼中的“国”这个概念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最早的“国”这个概念,与后来的“国”是不一样的。最早的“国”要小得多,所表示的也就是诸侯国。那时候,比国大的概念是“天下”。因为古人认为,在君王所拥有的江山以外,就没有其他国家了,因此君王的江山也就是“天之下”的所有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消灭了诸侯国,完全实施郡县制,因此也就只剩下“天下”这一个概念了。后来汉朝初年又设立了“国”,也就是藩国。不过后来因为藩国对中枢的威胁太大,因此又不断削藩,让藩国越来越弱,越来越小。

此后,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其实一直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国”这一说法,只有“天下”。这里可能有人抬杠,说历朝封亲王按说都指一国,比如大明现在,皇子封王之后去自己的封国,它不也叫“之国”吗?但问题是,这“国”显然只在名义上存在,只是为了维护“亲王有国”这个古老的传统。

虽说这时候的人已经认识到天下不只是中原国家这一部分,在中原国家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国家。不过,“国”的真正概念却依然没有形成。

这是因为,古时候中原大一统国家往往都和周边建立了朝贡体系,于是至少在名义上依然将周边这些国家纳入了中原国家的管辖范围,依然是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