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归倭附(十三)后车之鉴(2 / 6)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177 字 2023-05-08

太仓复旧之宏规。”

后来清人追溯其繁荣景象道:“是时西洋贡船络绎不绝,咸欣其便,遂称为天下第?码头,各国奇珍异宝无不毕集。”

因下西洋受益的不?是?个太仓,实际上在大明版图内,江南乃至岭南许多地方的经济迅速受到下西洋的带动效应影响。

比如说,当时的佛山便从“孤村铸铁”成为商品运转中?。?些需要从国外进?的日常用品,由奢饰品价格降为了日用品价格。自永乐朝起,在朱元璋时期秉承海禁政策的明朝,不过?十年时间,迅速出现了东南经济繁荣的景象,郑和下西洋显然功不可没。

由此种种,高务实得出很明确的结论:大明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官营贸易获得了巨额财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获得了大量财富,还带动了相关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那它后来到底又是如何难以为继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解答起来倒也不难,尤其是对于经历过红朝国企改制时代的高务实来说,这题简直是送分题。.c0m

郑和下西洋属于官方垄断经营活动,根本就不尊重经济规律,?味由皇室独占海外贸易的收益,不给私人海商和豪强贵族分?杯羹的机会。

再加上不能正确应对海外贸易带来的商品过剩问题,皇帝简单粗暴地采取“折俸”?段,导致朝廷官员不但没有从海外贸易中获益,反?因此利益受损。就这样,不同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不均衡,最终导致郑和下西洋被丑化为“劳民伤财”之举,直到偃旗息?。

高务实认为,这个问题具体而言大概有三点比较重要:

其?是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贸易收益主要惠及皇室,而对民间?计多有影响。

从郑和船队带回来的货物来看,大都是苏木、胡椒等奢侈品,这些物资基本上只能供上流社会消费和把玩,难以有直接的投?产出?。

这也就是宣宗时期还在做车驾郎中的刘大夏敢于公然质疑郑和下西洋举动的理由:“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

此外,郑和下西洋产?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由于大量白银和黄金通过贸易顺差流?大明,其在解决中国自唐宋以来贵金属紧缺问题的同时,也使得永乐年间货币贬值近30%。

同时,由于造船任务繁重,使得南方造船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