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6章 伐元(三十)请缨(2 / 6)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37 字 2023-05-08

兵部队的马刀。这一点上高务实此前算是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发现马刀还是不能省,又给补了回去。补回去的马刀是经过重新设计的,甚至高务实本人都参与了最终定型。

这些马刀以京华骑丁们原先用得最顺手的雁翎刀为基础做出了一些改动,制成短柄、窄刃、微曲的形状,实际上非常像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哥萨克“恰西克马刀”。

由于京华的钢材质量较高,这种马刀长三尺六寸(1.2米),带平行血槽,做到了比号称“天堂之刃”的恰西克马刀略长一点,但仍然维持足够强度。至于重量则如恰西克一样足够轻,全重为三斤一两。

马刀属于武器,增重三斤一两也不算多,还算能够接受,但防具方面可就不同了。

首先是明军骑兵本身的罩甲有了变化。高务实早年玩游戏时还挺喜欢重装骑兵的,毕竟数值都很夸张。不过,随着后来的某些了解,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即在东亚范围内而言,重装骑兵用处不大,即便配备,也无需太多。

由于他是管钱袋子,兵部也在他的影响范围之内,于是重装骑兵在明军中的配置比例的确很低,一个万人规模的骑兵部队里头,重装骑兵通常不满一千,大致在八百左右。

明军骑兵重点发展的是“半具装骑兵”。这一点其实本身也契合有明一朝的骑兵建军思想,即骑兵四大宝:软弓、长箭、快马、轻刀。当然,软弓长箭现在被万历二式骑枪取代了,快马则一直都很重视,轻刀也已经补上。

这里说的是建军思想,即骑兵装备还是不能太重,因此过于沉重的两宋式全具装只是少量装备,主要发展重点防护式半具装。

唐顺之的《武编》中,关于大明半具装骑兵,是有明确记载的:

“周马之身,最为利害,惟头面胷臆,马面子旧制虽巧,近日符离陈蔡之役,马多被伤,中寿星脑额而死。臣今制为贴额,用绵布衲作一片贴在马面子内额脑之间,脱遇矢石可透铁面,尚有铁额可隔此马面,所以合用贴额。

大全装鸡项大而秋钱小,或暑月闷热,雪雨氷结,彻去秋钱,尚有鸡项可蔽肥肉。此马甲所以合用,小全装我军马甲,甲身例是垂下过防一尺许。”

据此可见,明军骑兵马匹的主要装备分为了如下几种:马面子、鸡颈、马身甲、胸甲等等。

“马面子”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