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总有人要倒霉(1 / 4)

关于克罗地亚人的态度,匈牙利军方早有准备,但科苏特却有些破防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马扎尔人的事业是如此光荣而伟大...

拒绝提议的耶拉契奇作为帝国的走狗,哈布斯堡的奴才绝对是优先制裁的对象。

不过无论是旧贵族,还是未来匈牙利军中翘楚们都不愿意去接手这颗烫手的山芋。

首先去山区剿匪就不是一件容易出成绩的事情,克罗地亚地形复杂,即便是能在正面战场打赢推进速度也不会十分理想。

其次,克罗地亚地区在匈牙利人眼中就是个穷乡僻壤,这种地方没有油水可捞会让士兵们缺乏动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克罗地亚有八万正规军,更有大量的防御工事,而且民风彪悍,并不会轻易投降。

虽然匈牙利人觉得耶拉契奇缺乏头脑,但也承认这个人是个硬骨头,所以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出现了。

匈牙利方面没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科苏特自然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他火线任命了一名支持匈牙利的军事贵族。

莫高·亚诺什在1848年之前一直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直到他结识了科苏特才受到了重视。

不过这位老兄的运气也到此为止了,历史上他的第一次带兵出征就遇到了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然后大败而归。

没错就是那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所以莫高·亚诺什多年来一直怀才不遇并不冤枉。

莫高·亚诺什第二次领兵,匈牙利的叛乱已经接近尾声,而他的任务是保证布达佩斯不被攻陷。

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他也由于负隅顽抗,外加没有亲友帮忙疏通导致其成为了最后仅有的十三位牺牲者之一。

这一世他的运气依旧不太好,克罗地亚不能不打,但是科苏特实在匀不出太多兵力给他。

所以莫高·亚诺什只能带着一支号称五万人,实际不足三万人的军队进山剿匪。

历史上克罗地亚人在1848年之前对民族的概念并不强烈,他们与匈牙利**的矛盾点主要是两个。

第一是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态度上,他们选择了忠诚,而且也不想脱离帝国,甚至对于扩大自治权的欲望也不强烈。

第二则是语言、文化问题,从塞切尼号召复兴匈牙利之后,匈牙利议会便开始禁止除匈牙利语以外的一切语言,这其中也包括德语和拉丁语。

这种举动自然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