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法兰西的痛(2 / 3)

备。

那些装备虽然都被挫掉了铭文,但是制造工艺和风格不难看出是英国货和奥地利货。

其实这也没法子,萨尔多瓦与洪都拉斯(英国殖民地)、尼加拉瓜(奥地利殖民地)都接壤,莫拉桑放出话如果自己拿不回危地马拉,那么就去抢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

至于列强们为啥不联合起来消灭这个跳梁小丑呢?因为列强们都各怀鬼胎呗,英、奥两国看莫拉桑给法国人放血别提多爽了。

至于军粮、武器不值几个钱,而且萨尔多瓦有的是真金白银,英国人对那些土著可能还有留恋,因为可以充当廉价劳动力。

而弗兰茨巴不得有人能让那些土著主动离开呢,莫拉桑不要的就送去加利福尼亚。

不过此时由于打通了日本的劳动力市场,这些土著就显得过于鸡肋了,索性都送给莫拉桑充当保护费了。

所以马尼翁·德·罗什福尔元帅面对不只是农民起义、部落武装和莫拉桑的游击队而已,他们身后还站着两个列强,也许还不止两个,毕竟希望法国人倒霉的家伙可不少。HTtρs://Μ.Ъīqiκυ.ΠEt

法国人的北非殖民地同样糜烂不堪,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两地的起义不断,两国的正规军在法国人眼里不值一提,但是那些牧民、农夫和奴隶却异常难缠。

连续几任总督对于北非原住民的态度,可以用法国一位部长的话来概括。

“应该允许进一步压迫和屠杀土著居民,蹂躏、纵火、毁掉田地和牧场,这也许是建立我们统治的唯一方法。”

正是由于这种做法,让这两个封建王国爆发出了空前的斗志。不过由于国力的差距,他们的失败仅仅是时间问题。

法兰西版的《宅地法》和有意识的减丁政策也在不断消磨着当地人的勇气和力量。

不过此时踏上一片到处都充满敌意的土地可不算是明智之举,而且本该用来吸引移民的土地此时大多已落入官员们的口袋。

换个地方当雇农,还要承担风险,甚至路费也要自己出,这自然很难吸引法国人。

过去曾被**家们亲切地称为“新法兰西”的模范殖民地——德克萨斯,此时同样是水深火热。

由于基佐的税收政策加上其手下官员的高效率,直接导致税赋增加了将近三倍。

很多大农场主甚至会故意将自己的土地拆成几份,从而逃避累加的税赋。

累加税制让大农场主苦不堪言,照理说这种税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