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吏治因素(2 / 7)

特别是曾经于羌族部族间还赫赫有名的西凉锦马超尚在呢。

“刺史所虑不错,待敌军退却,我军下一步就得整顿一番凉州吏治。”

“就拿此番羌人各部族大举响应马超来说,即便是身处内地的羌人所群起响应依然不少。”

“若不尽快整顿好,恐怕下次敌军再度席卷重来时,今日之事还会照例发生。”

一提及到此事,即便是方才面色轻松的杨阜也不由严肃了起来,郑重说道。

他们都是出自凉州,自然知晓此州郡间的吏治是有多么的糟糕。

而此事,还得从汉一百多载追朔起。

先前尚且还未爆发群雄逐鹿,天下大乱时。

凉州之地便频繁爆发汉、羌之乱。

大汉一百多载来,频繁遣军平叛。

所花费的军费不下数千亿。

而平叛效果自然也是有的。

其中凉州三明便是平羌战争间最为重要的功臣。

“刺史,您准备采用何等策略整顿吏治呢?”

此言一出。

杨阜先是问询了一番,遂思吟一阵后,又是高声说着:“早在先前,便有凉州三明的治羌。”

“而似太尉段熲曾在担任护羌校尉时,便主张剿的政策,而他也亲携部众东征西讨,剿灭了凉州境内不计其数的部落。”

“即便是面对着当时实力强盛的先零羌等大族,亦是以削弱实力为主。”

“所奉行的乃是灭族政策。”

“花费了朝廷数以万计的军费,短期间很有成效。”

“可长久来看,此策却也无法根治,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话落至此处,杨阜暗自沉吟了半响,方才建议道:“反倒是三明间的其余二明,皇甫规与张奂二位将军的治羌策略可借鉴一二。”

须臾间。

杨阜迅速做了一番比对,遂向其提议着。

闻言,张既听罢后,连连点头道:“的确,皇甫,张二位将军的治羌策略的确是短期间难以有成效,可方才是改善凉州吏治,缓和汉、羌之间矛盾的关键一环。”

“只可惜,当初的汉庭上下深受外戚,党争,宦官三方势力的相互明争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