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海外信托的臆想(2 / 4)

走出香江 李卫公 1587 字 2023-04-15

外信托银行的现状,以及曾经恒隆银行与海外信托银行的亲密联系。

恒隆银行的大股东庄清泉,同样也是海外信托银行的第二大股东,一度出任董事会副**。

海外信托银行创办于1955年,先后在印尼、泰国、北美及英国等地开设分行,拓展华侨业务。进入80年代后,海外信托银行开始加强在香港的发展,先后以发行新股方式收购大捷财务及周锡年家族的华人银行。而早在1968年,海外信托银行已从周锡年家庭购得工商银行。

因此,到80年代初,海外信托银行已自成一系,包括三家持牌银行、两家财务公司,在香港开设62家分行,全盛时期资产超过120亿港元,存款总额超过300亿港元,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恒生的第三大本地注册银行。

但是好景不长,1981年9月开始,作为海外信托银行董事局**张明添的朋友的叶桩龄,多次将不能兑现的支票贴现给海外信托银行,由于支票过户所产生的时间差,使它能以第二张支票贴现所得的款项存入账户,使得第一章支票得以兑现,并同时在时间差内运用这些款项从事投机活动。

由于叶桩龄投机失败,产生亏损,需要更多资金弥补亏空。所以“支票轮”越滚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溃时,海外信托银行手上不能兑现的支票总额高达6680万美元。但就在此时,海外信托银行反而因为害怕引起审计师和**的关注,于是继任海外信托银行董事局**黄长赞与叶桩龄一起做假账,掩饰银行的亏损。此事一直被掩盖3年有余。

但是随着大来财务、恒隆银行等与海外信托银行有密切关系的公司相继破产或被接管,海外信托银行的危机迅速表明化。

1984年11月,海外信托将刚收购两年的华人银行出售予力实集团,又计划将工商银行售予道亨银行,还未能成行,便于1985年6月,向外宣布无力偿还债项,成为继恒隆银行之后,第二家被香港**接管的银行。

为避免引起市民恐慌,香港**接管海外信托银行之后,共动用40亿元的外汇基金使其得以继续运作,查出海外信托银行亏损高达31亿元,至今已经三年半的时间。

听完关于海外信托银行的来龙去脉,蔡致良佩服温国良记忆力的同时,自然也明白怎么回事,问道:“那你的建议呢?”

>

“同恒隆银行一样,既然海外信托银行已经转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