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台湾之行(2 / 4)

走出香江 李卫公 1522 字 2023-04-15

在夸蔡致良,还是夸自己的创举。

“那是自然,我对代工的模式很感兴趣,如果还有其他股东选择退出的话,可以通知我。”对于原始股,蔡致良自然是拿的越多越好。

张仲谋明显愣了一下,笑道:“能问一下缘由吗?”

“也没什么缘由。”蔡致良提起了联华电子,道:“我记得联华电子成立之际,原本承诺入股的大企业也是如今日这般,消极抵制。结果呢,仅仅两年的时间,便收回所有的成本。半导体属于朝阳产业,只要6英寸的晶圆厂一建立,盈利是很容易的。就好比站在风口放风筝,总是比其他人要容易些。”

蔡致良本想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现在的台积电,以及目前台湾最大的半导体产业联华电子,都是工研院的产业,算是省级国企。

七十年代末,台湾工研院电子所成立了联华电子公司筹备办公室,计划集资8亿元新台币,并邀请声宝、大同、东元、裕隆等民营企业加入。结果这些大企业消极抵抗。在行政院长孙运璇再三说服下,最终只筹集到5亿元新台币,其中**占股居然高达70%。联华电子成立后,进驻新成立的新竹科学园区,从美国引进4英寸晶圆生产线,主要生产电子表、电子乐器、程控电话等民用产品IC部件。到1985年联华的营业额达到12.89亿元(约3200万美元),获利2.17亿元,成为台湾产业新贵,丰厚的利润立时让人眼红。

“说法很新奇。”张仲谋不置可否。

“张院长曾经是德州仪器的副总裁,想必对于美国目前的半岛体现状,十分了解。我计划建立一座专业的DRAM工厂,张院长能否做个中人。”

蔡致良调查过,目前在台湾做半导体,拉上工研院是最能够事半功倍的。而且工研院的制程技术也是蔡致良需要的,只是授权方面的谈判还在进行中。

张仲谋道:“据我所知,德州仪器并不介意将技术授权给台湾半导体公司。”

“这话是不假,只是1M的DRAM技术授权有些困难,目前只能得到256K的技术授权。你也了解这个行业,如今最先进的技术,4M的DRAM已经量产,16M的DRAM样品,年初的时候已经出现,想来明年就可以量产。这256K的技术授权,已经是十分的鸡肋。毕竟距离256K量产,已经过去好几个18个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