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大格局、大功业,风物长宜放眼量(1 / 3)

银子有点多,帮朕花点?

听着崇祯的话,周遇吉等人嘴角直抽,但没法反驳。

他们参与了八大蝗商和晋王府的处理,自然是知道查抄了多少财产。

只是八大蝗商,现银都有两千六百万两,再加上宣府的搞到的,合计三千多万两。

按国库每年税入现银四百余万两算,这还真是有点多。

还在思索的王徵听见崇祯的话,眼中满是怀疑,这还是刚刚奇思妙想如痴人说梦一样的陛下吗?

怎么会说出这么气人的话?

不过说实话,他有些心动了。

他是天启二年中的三甲进士,时年五十二岁,如今五十七岁了,丁忧期满起复后就差不多六十岁了。

恢复原职又能如何,也不过是个从六品的官员,想为百姓谋福利的,影响实在有限。

如果他将所著的几本书中的器械全部做出来,加以改进,然后在整个大明推广,德惠的是大明的所有百姓。

“王爱卿,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农田里、百姓家里看到你所研究出来的器械的时候,会不会满满的自豪感?”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但朕会有!”

中堂内沉默了,众人眼中也满是憧憬之色。

王徵沉默了一会儿,沉声道:“陛下,臣有两个疑虑。”

不待崇祯回应,王徵继续道:“第一,如今外有大敌建奴和蒙古诸部,东南有海国各国有觊觎之心,

内部腐……腐朽,这种情况,我们不应该将心思放在攘外安内上吗?”

“第二,研究这东西,一时半会、甚至三年五年也不一定能出成果,但会耗费无数的钱财,

如果最终没有结果,那钱财就会白白浪费了,陛下能支持一年、两年,还能支持十年吗?”wwω.ЪiqíΚù.ИěT

听完这两个问题后,崇祯扫了一圈中堂内的众人:“想必你们都有这种疑惑吧!”

“第一个问题,朕没法给你们准确的回答,即便朕做了那么多努力,未来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未知就放弃了现在,

假如说未来几年十年后,我们消灭了外敌,四海澄清的时候再开始研究,那我们是不是就浪费了这些年的时间?

退一万步讲,即便大明真的出问题了,那我们还有亿万汉人同胞,

受惠的依旧是他们,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至于第二个问题,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