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阿房宫赋(1 / 5)

>

三国

“公瑾, 这你怎么看?”孙策惊疑不定,第一时间问那诗歌里的周郎,他的挚友,周瑜周公瑾。

周瑜迟疑了半晌, 一双浓眉蹙起, 双唇也微微抿紧, 正要开口之际, 有些急性子的孙策见没得到周瑜回话他便自己继续喃喃自语道:

“折戟沉沙……在赤壁我们会有一场恶战, 所幸的是赢了,但是东风——”

“公瑾你识天象这事儿我怎么不知道?”

孙策不信鬼神这一说,甚至向来对这种东西抱有嗤之以鼻的态度,不是东风相助, 那肯定就是我家公瑾熟识天象了。

孙策熟练地将东风不与周郎便代换成了自己能理解的一套。

周瑜闻言无语地看了他一眼,“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有了这个本领, 想来……应是后人杜撰吧。”

毕竟隔了上千年, 许多事情到最后可能都会模糊掉,变了一番模样。

女声也十分忧愁, 她唉声叹气:

【《山行》,这个也不用多提了。懂得都懂,之前一度被玩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这不挺正常吗,刘彻拜读了一番, 丈二摸不着头脑。

嗯……那是因为后面是只有现代人才懂的车。

【杜牧, 也算是在我们记忆深处里的人物了,这次特意举例的三首诗, 无一例外, 都选自语文教材。《赤壁》收录于高中语文, 另外两首呢,出处在小学教材。】

嚯,需要背的不少啊。刘彻在心里暗暗嘲笑。

不过这三首确实各有各的好,《清明》交代事情利落明了,又不失意趣。

《山行》读完之后,一副山林秋**映入脑海。

《赤壁》一个锁字,将原本硝烟弥漫的战争转瞬间就变成了春色深深的亭台楼阁。

刘彻再次品读了一番,觉得要是他掌握教材选拔的话,也会把杜牧的诗放进去。别的不提,就《清明》一诗,时间地点人物,四句诗就讲完了,多有利于提升思维逻辑啊。

【也许是背的太早,或者诗歌风格跨度太大,就我本人而言,看见他的诗,心里常常是这样的感受。】

女声逗乐,语气十分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