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敲门砖(1 / 3)

奢侈品这个答案是陈建国没想到的,

他对苏联的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这辈子国内对苏联的宣传,笼统的说就是前期很完美,后来极度糟糕,

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后世网络上对苏联解体的各种解读论文和小说,

在解体前后的80/90年代,老毛子的**几乎是人所共知,这个问题甚至到了50年后的新世纪都没有得到缓解,

却没想到在70年代的时候,苏联内部就已经开始追捧奢侈品了。

陆安成说道,“因为内地的原因,我也以为苏联应该是那种很俭朴的生活风格,但是这次的调查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早在苏联诞生之初,列宁就亲自主导创办了一本叫做《rabotnitsa》的杂志。这个杂志的主要内容是教苏联女性如何做衣服、穿衣服、弄头发、护肤等等,不过这时候苏联人民的穿衣打扮还透着一股‘土味’,与西方时尚界格格不入,

等到了三十年代斯大林时期,他认为劳动妇女也应该有自己的时尚品牌,女性要穿得时髦一些,才能看起来对生活充满热情,也更能向世界展示苏联人民充满活力和自信的精神面貌,并找来了时尚先锋香奈儿的头号竞争对手,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伊尔莎·斯奇培尔莉为他们设计服装,

虽然她设计的衣服因为过于‘简单’而被斯大林否定,却也打开了苏联与西方时尚界接触的大门,大量巴黎、米兰的时尚杂志涌入苏联,成为苏联女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不过二战以后,苏联为了尽快在工业上赶超西方,过于偏向重工业,使得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被忽视,当时的苏联时尚也就再一次被忽视,

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解冻了一些东西,这其中就包括和西方的时尚交流,1959年夏天,国际时尚大咖克里斯汀·迪奥和他的模特们应邀到访苏联首都莫斯科,这些国际名模对苏联人民带去了难以想象的冲击,也再次打开苏联与国际时尚接轨的大门。”

陆安成摊开双手,感叹地说道,“那一次名模们的到访,不仅为迪奥打开了苏联市场,也催生了苏联本土时尚界的复活。

x33在赫鲁晓夫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各色本土时尚杂志也迎来了灿烂的春天。”

陈建国感觉有些难以置信,“我知道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连电视机、电冰箱这种家用电器都开始走入普通家庭,不过时尚用品应该不是他们能消费得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