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看热闹(2 / 3)

要说这些文人也真是的,动不动就起个什么笔名、艺名、别号,一个人少的也有个名字,多的甚至几十个,他们自己都记不住,更别说别人,

他怀疑这些先生们是不是跟后世的某些网络作者一样,一个笔名不红,就换一个,换得多了,也就自然红了。(非本人!)

这时李可染先生提笔笑道,“北海如象,李邕先生能诗善文、工书法,其风骨更是流传千古,我若能有北海先生之万一,便已欣喜若狂,怎敢与他相提并论。”

听到这句,陈建国就懂了,这位李北海是古人,跟现场的**敏先生不搭嘎,所以这个北海,大概也不是北海公园的北海。

随后,李可染先生在角落处留名,“赠耳东留存,一九六四年十月于北京,李可染。”

接着便用印。

哎呀,

陈建国的嘴角又咧到耳根后面,赶紧将字提起来,然后眼巴巴地望着其他四位,

年近七十的刘海粟先生不禁仰头大笑,“好个贪婪的小子!”

其他几位也尽皆摇头失笑,

不过,来都来了,他们也不会吝啬于一幅画、一幅字,

说回来,陈建国这一年没少买他们的作品,哪怕买十送一,赠送他一件也是应该的。

不一会儿,陈建国便提着六张作品,开开心心地去前面找老先生,“先生,麻烦您帮我把这几幅字画装裱一下。”

老先生一看,先是有些错愕,随即哭笑不得,“你还真是一个都不放过啊!”

陈建国倒是很坦然,“机会难得,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北京,能薅……蹭一点是一点!”

老先生指了指他,笑着连连摇头,却小心翼翼接过他手里的画,交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去装裱。

此时店里有不少顾客,显然都是到北京来参加庆典的各地人士,看来这时候喜好书画的人也不算少,

不过如老先生所说,基本上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少说也在三十岁以上,像他这个年纪的人确实没有。

陈建国扫了两眼,便转身进到里间,继续听几位先生讲古,

但不到五分钟,随着外面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外面隐隐传来一阵嘈杂声,但杂音很快又消失,刚才还有些热闹的外间,此时竟然鸦雀无声。

几位先生相视一眼,不禁齐齐一笑,

启功先生笑道,“看来今天不凑巧,又要客串讲解员了。”

李可染先生摇头笑道,“也难怪,昨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