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小三线(2 / 3)

也差不多,各种设备的适应性也最接近,所以东北就成为当年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没有之一,

这个阶段要一直持续到“跑步前进”结束,并两国交恶为止。

第三个阶段不用多说,就是改开以后。

而第二个,便是在大运动时期,

后来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大运动会期间,工业、经济是没有任何发展的,其实不然,

工业的发展,就体现在“三线建设”上面。

为什么会有这个“三线建设”?

当然是与当前的国际环境有关。

今年5月份的时候,有关报告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大城市人口过多、铁路枢纽等交通设施易遭轰炸、水库紧急泄水能力很小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战备的因素,

于是在6月初,便有了“三线建设”计划,其中又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

大三线是对全国而言,将边疆和沿海划为一线,也就是最前线,与敌人最接近的意思,

既不属于一线、也不属于三线的,便是二线区域。

至于三线,则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具体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青海和陕西的全境,山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其中最先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攀枝花,

领导明确指出,“三线建设的开展,首先要把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以及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建设要快,但不要毛糙,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

这便是大三线。

另外还有小三线,

小三线则是以省为单位,在远离大城市、工业区的后方,建立轻武器工厂,以及相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

这时候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吧,

不管是大三线还是小三线,建设目的都是在围绕“打仗”两个字做准备。

但是从结果上讲,无论是大三线还是小三线,都改变了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不合理状况。

而且,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老一辈为国奉献,都是体现在战场上,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国初建厂和后来三线建设的“战场”上,也有无数的人做出巨大的牺牲。

就和小县城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