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搬家(2 / 3)

有那几张大床,六间屋子算下来,两辆车至少得拉五六趟。”

这时陈家的动静也惊动了宿舍区其他人家,和奶奶一样留在家里没上班的,纷纷跑过来看热闹,

其实也没几个人,就五六个小老太太小老头儿,连小孩子都被送去集体幼儿园了。

跑步前进时期,全社会就没有闲杂人等,没有失业、没有失学,

即便是残疾人,也会在**的帮扶下开展小贩、小手工摊等自营经济作业,

还有城里的妇女、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也都被组织起来,用小锅小灶小工具,敲敲打打的进行生产,这些小作坊后来也发展成各种小集体经济体,

二十年后接收了大量返乡知青的“火柴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尤其是最开始,也就是58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包括工人、农民都在没日没夜、风里雨里、水里火里,好像不要命的劳动,困了找个角落眯一会儿,饿了到食堂去吃碗饭,回来后就继续干,

他们还不是蛮干,比如后来人所共知的炼钢练出“钢渣”白口铁,其实大多只出现在跑步前进的初期,只过了几个月,全国就通过技术分享、资源调配,将无数的“土高炉”关停并转,变成“小高炉”,原来练出来的“钢渣”也被回炉,炼成可供铸造或炼钢的优质生铁,

大食堂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办起来的,当时极大地解决了公社社员和工人们的后顾之忧,为经济发展加了一把火,

而且这种额外劳动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全凭一股干劲撑着。

那样的劳动热情,不是旧社会的棍棒逼着,也不是**的饥饿或金钱吊着,全靠每个劳动者的“责任感”所驱使,

当时那种全社会动员的场景和干劲,没有经历过的人完全无法想象。

只可惜,那种场景,别说以后,从去年开始就很少见了。

但没了的只是干劲,而不是工作,

所以昨天陈建国听到那位老李的儿子需要解决工作问题,就非常不理解,这年头还有没工作的人?!

至于奶奶和这几位看热闹的老人,属于例外情况,他们都是棉纺厂办了病退的职工,当年建厂的时候,都是下了死力、最后落了一身伤病的,

奶奶就患有比较严重的风湿,只要下雨降温就会浑身难受,稍微冷一点就要加衣服,因此才在工厂稳定下来之后办了病退,其他几个也都差不多,

这种叫“丧失劳动能力”,嗯,不管是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