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精雕细琢(2 / 3)

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陈建国在桌面上摊开一叠旧报纸,打算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篇**作。

题材已经想好了,就叫“在希望的田野上”!

眼下正是双抢时节,小半个中国都在忙着抢收抢种,发表这种文章正好应景。

拟定主题,便开始构思大纲,

首先是视角,不用说,第一视角肯定是小学生,这年头全国的小学生都在帮助农民义务劳动,这种视角的文章自然也不罕见,写出来也就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其次是主线,双抢来临,学校的全体师生帮助农民抓生产,实打实的主旋律,一看就很激励人心的那种,

第三是内容,这里就必须要写出新意来,否则的话,反映支援农业的文章那么多,什么时候能轮到一个小学生的文章发表?

这时候,陈建国提建议的那个脚踏打谷机便可以派上用场了。

先描绘丰收的景象,然后是农民抢收粮食的辛苦,全体师生支援生产的艰难,

重点来了,

女主人公登场,王婉茹看见农民辛勤地劳动,可还是有一些粮食因为没能及时脱粒而损失,心中甚为惋惜,

恰好在她身边的陈建国正好听见她的哀叹,便主动提出,“我们一起造一个既能帮农民减轻负担,又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吧,”

于是一个想一个画,陈建国天马行空的创意,加上王婉茹的绘画功底,最初的脚踏打谷机设计图便新鲜出炉!

最后自然就是看着工人们造出来的机器被农民们使用,一担担的粮食入仓,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脸,x33

远方,广阔的田野上孕育着青翠的禾苗,那是祖国的希望!

收,

完美!

ok,大纲、主线和细节内容都搞定,剩下的就是开写。

等到正式落笔的时候,陈建国又不免有些紧张,

为什么呢?

因为遣词造句的格式必须得有讲究啊!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现代人去看文言文,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头疼,那写的都是什么什么跟什么呀?

再往近一点,看鲁迅先生他们写的文章,哦,差不多能通读了,可为什么里面有些语句不通顺呢?

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怀疑,应该是我们的文学修养不够,

大文豪肯定是没问题的,读起来不通顺,那就一定是读者的问题了!

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