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文和乱武1(1 / 3)

刘协何止是痛苦,简直是痛不欲生。

在他之前经历的十一年里,他见到的人无论善恶大多都是表里如一的。

比如董太后和父皇对他的喜爱。

比如何皇后和何进对他的厌恶。

就算是董卓,那也是坏的明明白白,从在北邙山处第一次见到董卓,他就觉得董卓不是善茬。

但是怎么会有王允这样的人呢?

在诛杀董卓之前,王允无论是在刘协还是其他盟友之前都是一副温和有礼的模样。

但是在诛杀董卓之后,王允就变了。

变的傲慢又执拗,每到朝会的时候总是要以傲慢的口吻反复的述说自己诛杀董卓的功绩。

好了好了,都说了八百遍了,耳朵都起茧子了,我们都知道你诛杀董卓了!

如果只是居功自傲,刘协觉得他还能忍,毕竟是功臣,有点小毛病可以理解。

但是关键是王允不放权,一点都不放!

王允借着诛杀董卓的功绩,虽然依旧担任司徒,但是录尚书事,顺理成章的独掌朝政大权。

无论大小事都要过目,根本不肯从手里放一点权力给刘协。

借口很简单却很有效,那就是刘协现在太小了,还没到亲政的年龄,要有稳妥的大臣来帮助皇帝处理朝政。

(汉朝皇帝一般来说16岁亲政,提前一点14岁,刘协才十一确实太小了。)

年龄是自己的短板刘协认了,如果王允真的稳妥的话,他也不介意忍到大婚后亲政。

但是,王允的操作让刘协根本看不明白。

小事就不说了,王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杀蔡邕。

拜托,蔡邕可是名传海内的名士!

开局把蔡邕杀了,这叫稳妥的大臣?!

而且人蔡邕做的事情严格说起来也没问题,甚至称得上有情有义。

事情是这样的。

董卓被诛后,有一次蔡邕和王允同坐的时候,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

蔡邕想到之前董卓虽然很残暴,但是对他还不错,就忍不住为董卓叹息了一下。

结果王允勃然大怒,直接当庭骂道:

“董卓是国家大贼,几乎覆灭汉室,你身为汉臣,本应和大家一样愤怒,结果就因为他对你好,竟然就连大节都不要了吗?”

其实蔡邕也知道不应该为董卓而叹息,但是他这个人有的时候就是明知道不应该,但是感情到位一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