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诸侯讨董4(1 / 3)

对于董卓派人来求和的行为,众人都感觉很不可思议。

你三月份刚杀了人全家,五月份就派人来求和?

(董卓是五月派的使者,使者到的时候是六月。)

这是正常人会做的事吗?

确定是求和,而不是挑衅吗?

那董卓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事情还得从二月说起。

二月初,董卓召集文武大臣商议迁都长安一事。

“太祖高皇帝定都关中有十一世、世祖光武皇帝定都雒阳也有十一世了。

按照《石包室谶》(当时流行的一本预言书)的内容,如今吾等应该迁都长安,来顺应上天和百姓的意愿。”

文武大臣自然是内心反对,他们中不少人还在暗中支持关东联军。

就希望关东联军能够把董卓这个武夫赶跑,怎么可能希望迁都长安,到时候生活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x33

于是在众人的目光下,三公中的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出言反对。

杨彪首先站出来反驳。

“关中自莽贼之乱后,民生凋敝,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

而且迁都一事劳民伤财、如今国家动荡,更不应该施行这样扰民的举动。

再说了,《石包室谶》乃是妖邪之书,怎么可以轻信呢?”

董卓与杨彪反复争辩,最后大声怒吼:

“汝是想阻碍国家大计吗?”

这时候太尉黄琬出声支援杨彪:

“迁都一事关系重大,怎么不是国家大事呢?”

董卓气的说不出话,迁都长安是他早就决定好的,不可能改变!

于是董卓黑着一张脸,手却慢慢摸着腰间的佩剑,以做威胁。

司空荀爽见状,担心董卓忍不住当庭见血,于是站出来和稀泥。

“相国难道喜欢迁都吗?

还不是如今山东起兵,局势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控制的,所以才要用迁都来应对。

这是仿照秦、汉的旧事呀!”

董卓见状,也把手从剑上拿下来。

最后众人也没有吵出个结果,这场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荀爽私下对杨彪说:“汝等争论不止,必然会有灾祸加身,所以我才没有跟汝等一起反对,是为了保全汝等呀。”

而黄琬在罢会之后继续上书驳斥迁都之议,当时其他人都担心黄琬会因此遭到董卓报复,因此劝阻黄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