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刘基上头有人,不慌(1 / 4)

虽然即将被押往雒阳判罪,但刘基并未被送入监牢,而是依旧在郡守府内进行临走之前的事务交接。

见到刘常来,刘基很震惊。

刘基没想到大难临头之时,之前关系平平的刘常却愿意为他打点,甚至还要派他的儿子带着家仆护送他一路前去雒阳,心中大为感动。

不由得为之前暗暗将刘常排斥在自己圈子外的行为而感到愧疚。

东汉有一门限制官员做官的法律叫做三互法,大概意思是:

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对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

这个官一般指的是县令、郡守、刺史这样的地方长官。

所以刘备的大父刘雄明明是涿县人,却成了东郡范令,就是因为三互法。

但由于‘三互法’所规定的交错回避,致使禁忌过于严密,往往造成选用艰难的局面。

尤其是东汉末年幽、冀二州的长官曾‘久缺不补’、‘三府选举,逾月不定’。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实在没人可用的情况下,幽、冀地区也想出了一些“好”方法。

让本地人当县丞,也就是县令下的一把手,这样在没有县令的情况下县丞可以暂代县令的职务,没有名义但有实权。

而本地黔首不知内情,都把这样的县丞视作为真正的县令,平时也都称其为县令,比如涿县的毛县令就是这样。

中央就算知道了,只要没出大错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看不见。

毕竟,总不能废除三互法吧。

但这种事情,本质上是要看郡守的意思,郡守睁一只眼闭一眼,自然相安无事,但若是郡守再安插一个县令,这代理县令不就做不下去了吗?

这也是新太守一来,刘常一升官,毛县令就急着和刘常联姻的原因。

不然的话想联姻早就联姻了至于等到现在?

而且怎么可能一说要联姻就刚好就有一个尚未出嫁的适龄嫡女?

刘氏这边婉拒了卢氏旁支,估计毛氏那边也有差不多的情况。

除了选用官员困难,在三互法的影响下,郡守一般都不是本郡人士。

因此郡守往往会选择一些本郡士族的人作为自己的属官,以此来方便自己对郡内施政和管理。

刘基选用刘常作为郡户曹,名义上是觉得刘常是自己同族的族弟,是“可靠的自家人”。

但实际上是想要借用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