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5 章 白发愁看泪眼枯(1 / 3)

贵极人臣 姽婳娘 1290 字 2023-03-28

"read_app("36149264972015433251")

受了极大惊吓的唐解元全然忘记了问月池此行的目的。而月池在回房休息了一夜后,就准备将此行的成果向朱厚照汇报。她这三个月主要是查探田赋收纳情况。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不论是田赋的比例,还是收缴、运输方式,都非常地不“规范”。月池一时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

就制度而言,面对如此庞大的帝国,百年变换的岁月,如今的大明帝国居然还沿用着洪武时期的税收定额制度!洪武皇帝于一百多年前觉得收一定数额的田赋便足够用了,所以他宣布将每个府缴纳的田赋数目都固定下来,永不再加。

并且,他还要求每一个府,不论土地、人口的数目都按照统一的税率。月池毫不怀疑太/祖爷的用心,这位出身于穷苦人家的皇帝,是真心实意地不想加重百姓的负担,然而,他所制定出的这种根本无法执行的政策,反而给子民带来了沉重的包袱。

一些**污吏在固定税额之外,大肆另加摊派。刀笔小吏也能够在钱粮文册上做手脚,反正仕宦不得下乡,只要各府把该交的定额交上去,朝廷大员又岂会横加干涉。但即便是月池亲至,她也不能一刀切,严惩额外加收摊派的官吏。

官员也是人,也要靠俸禄来养家糊口,可是朝廷给的薪资保障,实在是少得可怜。官员不论是外派、还是出差,亦或是修建官署、买办公用品、招募小吏书记等办事人员等,朝廷都不会给一分钱。据说,还有官员借高利贷去上任,这样的官员上任之后,为了防止利滚利,还不是立马刮三层地皮去还债。要是把这些人全部都严惩,明天大明官场就会成为一个空壳子。

就收缴而言,固定的税率既不可能实现,为了保障固定的税额和额外收入,每一个地方官员都会设置本地的税则,这完全是凭良心做事了,并且一个人的良心说了还不算。官员都是远离家乡到外地上任,并且在当地也只能待三年,即便假设这位老爷是个富家子弟,能够招募并能养活二十个手下,仅仅二十一个人,也管不了几万人的地盘,他只能依靠地头蛇。

据月池的了解,每次调整前,官吏、士绅、地主都会一起商议,而无话语权的老百姓就只能听命行事。大量的钱粮被从基层榨取,一大部分却被中层截留,帝国的上层不仅只能拿着“死工资”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还要背上不体恤百姓的骂名,想想就让人无言以对,可不服气又能如何?天高皇帝远在这时绝不是一句空话,别说是月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