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礼部阅卷房内。
所有的考官和出题官,此时都聚集于这里。
在宰相夏启明的统辖之下,对近千份考生的试卷,进行集中的交叉审阅。
为了避免在审阅的过程当中,出现勾连作弊的情况,试卷都是被提前糊上名字的。
并且试卷的卷面上,也不允许出现任何多余的笔墨。
以免提前有默契达成,通过一些多余的笔墨涂抹,来作为确定身份的暗号。
一旦发现有试卷的卷面不够整洁,存在着正常答题之外的可疑内容,那么主持此间一应事务的夏启明,便有全权处理的资格。
可以将试卷直接作废,让相关考生白忙一场。
也可以放过该试卷一马,给相关考生一个机会。
究竟是地狱还是天堂,全在夏启明一念之间。
自从开始主持阅卷事宜以来,夏启明遇到过太多这样的事情。
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他都愿意给考生们一个机会。
毕竟,十数年的寒窗苦读,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有能耐考过乡试和州试、前来京城参加最终会试的考生,都是太夏万千学子里最优秀的那一小撮。
对于这样的读书人,夏启明并不想随随便便的就毁掉他们的人生。
能慎重便慎重,能放过一马、便尽量放过一马,只要不是明显有问题的,夏启明都愿意从最善良的角度去相信那些考生。
尽管这样的做法,肯定会导致出现一些漏网之鱼,但夏启明始终认为,疑罪从无,才是更适合的做法。
此时此刻的阅卷房里,夏启明端坐在首位上喝着茶水。
一众官员则是紧张的审阅着一张张或出彩、或平庸的试卷。
在以往的阅卷过程中,对于策论的审阅,总是重中之重。
因为通过策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比如写策论的考生,其想法和理念究竟如何,到底是纸上谈兵厉害,还是确实懂得具体事务的实际处置难度。
究竟是有真本事的治国安邦之才,还是仅仅空有笔墨、大言祸国的狂生。
这些通过策论的内容,和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绪,其实都可以窥探一二。
然而这一届的会试阅卷,很多官员却将重点放在了那三道算学题目的解答上……
策论和前面的其他考题,决定了考生们是否能够最终上榜。
但在确定了上榜考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