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 绕道就跑(2 / 3)

流量,到底应该如何看待?

追捧的人, 有之,认为这是时代的必然。

排斥的人, 有之, 嗤之以鼻地不屑一顾。

然而,真正引领潮流的,却是那些争议。

“流量艺人,重点不应该是‘流量’,而应该是‘艺人’,也就是后者所具备的专业能力”,陆潜的观点得到广泛支持。

归根结底,为什么人们如此讨厌流量?

其实就是因为“流量”不具备任何专业能力,除了一张脸之外就一无是处,糟糕的“业务能力”破坏整个行业水平,最终沦为“带货”的标签,久而久之,“流量”也就和负面定义联系在一起,乃至于成为一种贬低和鄙夷。

那么,人们又应该如何定义艺人这份职业呢?仅仅只是光鲜亮丽地站在屏幕前搔首弄姿吗?

>

长此以往,真正具备能力和实力的艺人们,生存空间就将被进一步压缩,音乐和电影等等艺术作品的平均质量也将进一步下探底线,这对于整个娱乐产业、艺术创作都有毁灭性的打击,必须给予重视。

现在,流量已经客观存在,甚至衍生出流量艺人的类别,所以,行业应该如何看待流量?又应该如何区分?

“流量艺人”,未来又应该如何在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艺术创作,又应该如何在流量时代继续进行下去?

一点、一点地,讨论就全面扩散开来。

其实,讨论一直陆陆续续都在发生,但因为流量艺人的狂热粉丝们在社交网络之上拥有绝对话语权,每次讨论才刚刚萌生苗头,就会被这些粉丝们蛮不讲理地打断——

他们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不仅在为自己的偶像树敌,进一步让流量艺人们与真正的业内顶尖导演和制片人们渐行渐远.

而且也在破坏自己偶像的未来,毕竟,流量艺人就如同一年一季的稻子一般,成熟了就割掉,然后再换一茬,除非他们能够在“带货”之外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这次,依靠着陶染的流量,也依靠着陆潜的影响力,整个讨论浩浩荡荡地铺陈开来。

包括汤均一、梅林云等等业内大佬们也纷纷发表观点,然后讨论才终于来到聚光灯底下,折腾出了一些规模。

当然,陆潜就没有负面影响吗?

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