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处处留香(2 / 3)

“哭笑不得”、“黑色喜剧”、“太过尖锐又太过犀利”、“明明荒诞离奇得不行却处处透露着现实”、“看似轻描淡写但处处扎心”、“全程如坐针毡却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膝盖满满都是箭矢”、“拍案叫绝”、“点到为止却犀利入骨”……

铺天盖地的讨论浪潮,如同掌声一般经久不息。

曾远文和黎文贞在接受杂志采访的时候表示,在塞卡被询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

导演呢?

>

显然,即使陆潜不在场,江湖也处处流传着陆潜的传说。

按照预期设想,“游客”已经在蔚海首映曝光,媒体场的热度应该不会太夸张,观众场的瞩目程度应该也逊色于“走进荒野”和“法官”这样选择塞卡首映的作品,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媒体场,场场爆满。

因为当时在蔚海,“游客”就是一票难求,一大批媒体都没有能够观看到,现在来到塞卡自然不能错过;而且,其中还有大量媒体表示希望二刷三刷,并不是因为烧脑,而是因为电影每次观看都能够挖掘出不同细节,然后看出陆潜的巧思。

比如,马文和陶丽夫妇的度假村房间号“429”。

在蔚海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一直到塞卡,马文夫妻在走廊的数次对话镜头才让观众察觉到数字背后的意义。

更何况,大部分媒体记者都迈入中年,自己的婚姻生活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游客”这部电影聚焦在中产阶级身上,折射出的婚姻问题确确实实戳中脊梁骨,然而陆潜却是社会新鲜人,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如此透彻又如此犀利的呢?

探究、好奇、自我投射等等原因,让媒体欲罢不能。

观众场,场场爆满。

电影院门口高高举起“求票”牌子的观众就是一道亮丽风景线,要求加场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以至于电影节官网都被挤到瘫痪,这也让组委会狠狠体验了一把蔚海电影节的待遇。

“难怪能够征服蔚海”、“厉害确实太厉害了”、“最佳导演实至名归”、“万万没有想到陆潜执导剧情电影是如此风格”、“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系列”、“电影到底是怎么做到好笑和惊悚同时发生的”、“情人节必看电影系列”、“强烈推荐情侣观看”……

沸沸扬扬的讨论不绝于耳,俨然已经成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