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框架调整(2 / 3)

突然全部莫名其妙地推翻?

这不叫反转,而是耍赖。

当电影结束的时候,糟糕透顶的结局也就严重影响了电影印象——反过来,一个精彩绝伦的结尾则能够为电影加分。

要么,在故事的前半部分给予相关铺垫,营造出相关氛围,神秘气息的指引让观众做好心理准备。

要么,结局无法自圆其说的话,就不要给出答案,而是保持神秘地留下一个问号,给出一个开放式结局,让观众破口大骂也让观众猜测不已。

陆潜觉得,第二个选项非常可行,说不定还能为续集埋下伏笔。

其次,导演。

惊悚电影里最经典也最简单的惊吓手法,就是“跳跃式惊吓(Jump-Scare)”。

>

也就是毫无预警地突然蹦出一个东西或者闪烁一下、声音突然变大、爆炸、坍塌等等,又或者是背后有人拍打肩膀、耳边突然传来呢喃、脖子突然感受到呼吸等等,诸如此类。

经典,但同时也低级,缺少后劲。

“解除好友”就是如此,导演使用大量“跳跃式惊吓”,一次两次过后,就显得恶俗,惊吓的效果能够达到,但是电影结束之后就什么都没有留下了。

可以这样说,导演满足于这样的效果,不思进取。

但真正高明的惊悚电影导演,应该是“跳跃式惊吓”与其他惊吓手法结合起来,进而营造一种惊悚的氛围,通过“电锯惊魂”、“潜伏”、“招魂”等等系列确立自己业内导演地位的温子仁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不是说舍弃跳跃式惊吓,而是合理运用——

果然,后来“解除好友”拍摄续集的时候就更换导演了,作品的质量与口碑也跟着焕然一新。

这也是陆潜希望对整部电影进行大刀阔斧改变的主要部分,通过灯光、布景、剪辑等等电影手法来营造一种惊悚氛围,哪怕没有“惊吓”的动作发生,也能够让观众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浑身汗毛都竖立起来。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投入长片的拍摄,陆潜就希望能够做到最好,至少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追求完美——

也许,完美并不存在,但是如果自己就已经放弃了追逐完美,那么自然不可能达到最佳。

所以应该从准备阶段,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做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