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地主家的傻儿子(2 / 5)

挖掘大明百余年的**风云。

史书有遗漏,且也大多时候只记录结果,不记录过程,更是有不少以‘春秋笔法’记载。

如李青所说:朝廷需要体面,皇权不容置疑!

这就注定了有许多事会被掩盖真相,不会以真实面貌面向后人。

就拿唐赛儿叛乱,三大殿失火,建立东厂……,之前他压根就没把些事联系到一起。

“可惜啊……”

朱厚照扼腕叹息。

他知道,李青不会告诉他无关当下**的往事,甚至,李青永远不会正面承认自己是李青。

一句‘如是’,足以说明了李青的态度。

他永远听不到他想听到的答案。

六月下旬,蝉鸣卖力绽放着最后的盛夏,令人心焦。

李青百无聊赖,突然觉得太闲也不是啥好事。

当然,若能过自己理想的生活,闲着自然好,可他离不开京师,至少现在不行。

至少也要等小皇帝沉稳下来,等朝局不太需要他了,等……弘治走了。

“唉,好无聊啊……”李青往后一靠,拿话本盖在脸上,打算眯一会儿。

‘砰砰砰……!’大门被蹂躏,接着,是朱厚照的大嗓门,“开门开门……”

来活了。

李青没恼,他知道,多半是杨一清回来了。

起身上前开门,果然,今日朱厚照身后除了常规的大内侍卫,多了一个知天命的男子。

此人五旬上下,肤色黝黑,身材不算魁梧,个子却很高,许是平时不苟言笑,面相看起来很不和善,给人一种不太好相处的感觉。

“这位是……?”

“杨一清,杨总督。”朱厚照说完,又对杨一清道,“这是李长青,太上皇主治医生,兼前太子太师。”

“杨某有礼了。”杨一清拱了拱手,说话硬邦邦的,黑着一张脸。

李青还了一礼,笑笑:“客气,皇上,杨总督请进。”

三人来到客堂坐了,李青拿出冰块放在桌上用以降暑,这才道:

“皇上带杨总督来,是为募兵制之事吧?”

“不错,快开始吧。”朱厚照有些迫不及待,道:“赶紧把这事儿落实,顺便把京卫武学提上日程,朕是一天也不想等了。”

相比朱厚照,杨一清就表现的沉稳多了,他问:

“募兵制是先生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