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建文的忠臣也是忠臣(2 / 4)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青红 1396 字 10个月前

予一定的‘好处’,同时把握好分寸,不让官员难做,已经了形成不成文的规矩;

这也是无法杜绝贼寇的最关键因素。”

顿了顿,“幸赖,上次尚书大人行雷霆手段,贼寇虽然猖獗,却没有倭寇……呃,其实应该也是有倭寇的,只是没有再出现害民之举。”

李青轻声问:“也就是说,现在的走私都是以赚钱为目的,并未有劫掠害民事件发生?”

“嗯,是这样。”于谦点头:“地方官也怕步【唐赛儿】事件的后尘,所以很懂得分寸,包括富绅也是如此,

他们只想赚钱,并不想,也不敢和朝廷作对。”说着,于谦欲言又止,似乎犹豫该不该说出口。

“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李青道。

于谦迟疑了一下,见快到衙门口了,于是道,“尚书大人,我们回衙门后再说吧。”

……

兵部衙门,内堂。

李青挥退门口的衙役,朝于谦道,“有什么就说什么,在我这儿,没有不该说的话。”

于谦深吸一口气,认真道:“下官以为,朝廷时不宜在民间禁海。”

说完,于谦看向李青,等着他的反应。

不料,李青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

“民间海上贸易,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很大,许多百姓都得到了好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于谦叹道:“下官每次清缴贼寇,都有种……掐断了人家生计的罪恶感。”

李青沉默,他在衡量这其中的利弊得失。

于谦继续道:“给下官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抓了个贼寇,那人是为了给母亲治病,才出海走私,结果被东厂的番子得悉,人赃并获……唉。”

叹了口气,于谦苦涩道,“七十多岁的老人家,给我磕头,求我不要再查走私了,说她儿子不偷不抢,只是帮人家做买卖养活家小,

还说,那些走私的富绅都是大善人,给了他们活路……当时,那种心情…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每次剿寇,都会让很多人生计艰难,不仅是出海走私的百姓,家具、丝绸、胭脂水粉、香料、瓷窑……各个作坊的工人,也因此少了活计,甚至没了活计……”

于谦叹道:“下官这次回来,就是想进言皇上,尽快全面开海,谁料,皇上他……”

“民间开海势在必行!”李青开口,“之所以暂时不开,是为了兼顾南民北迁的国策。”

“可再这么下去,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