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 人才(1 / 3)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偌大的宫殿里,只有正一教天师张宗演的声音,上首的忽必烈闭目聆听,感觉很是沉迷的样子。

皇帝如此专注,庭臣侍者当然有样学样,各个摇头晃脑沉醉其中。

半晌,张宗演停下,向忽必烈打了个稽首,道:“陛下,今日经文已毕,请陛下移驾,以国事为要。”

忽必烈说道:“昔己未年(1259年),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当混一天下,神仙之言于今验矣。”

陪伴在身边的许衡说道:“陛下,如今南方小朝廷犹在负隅顽抗,谈论混一尚早。

平定天下,在主明臣贤,不在神仙,果有神仙,宋国待龙虎山甚厚,何以至此?今王师受阻,连连损兵折将,陛下不可懈怠。

国朝广有天下,精兵良将无数,兵强马壮,迟早天下混一,然为万世计,陛下当振奋,持续推行汉法,此乃长治久安之策。”

“早晚尔!”忽必烈笑道:“孺子得利器,岂能持久乎?无需三年,必然俯首。

汉法乃国之根本,万世之基,朕自有定数。”

以汉法治汉地,乃是许衡投效忽必烈后提出来的概念,实际可以追溯到忽必烈年轻的时候。

那时忽必烈沉迷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堪称迷弟,便学李世民千方百计延请召集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渐渐汇集了一批“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

见其崇尚汉学,先有赵璧来讲《大学衍义》,赵璧又荐王鹗,其后刘秉忠、张德辉、李冶、窦默、姚枢、许衡等人先后来投。

不得不说,自古成大事者,必得天命眷顾。

天命即人心,人才投效就是人心所向。

忽必烈崇尚汉学,因此惊才绝艳之辈纷至沓来,始有今日之局面。

当然,也有时势的原因。

当时金国已灭而南宋收复洛阳失败,蒙古主北方已成定局,北方汉人为保证地位权势以及继承汉统,必须选择一个代言人。

而忽必烈就是最佳也可以是说是唯一一个选项,因为其他大王们武功足够,文治则没什么卵用,甚至视儒学为犬学。

到许衡提出“行法治汉地”,北地汉人便死心塌地,以为忽必烈为汉家正统,是与赵氏相当的存在。

正统是借口,是观点,也可以是信仰,说起来虚幻,其实一点都不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