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 雄主幼帝(2 / 4)

损耗十之八九,皆陆运之故也,是以隋修运河供应北方。

今北方运河多废弃,当疏浚或重凿河道,此乃利在千秋之事,大汗圣裁。”

“陛下。”御史秦皓出列道:“北方运河多荒废如今疏通无异于新开,其耗费巨大,必然怨声载道,甚至上演隋炀帝故事,不可取也。

臣以为,如今海运发达,以海船走海路,损耗少,转运快,不扰民,实为两便之事。”

“陛下。”阿合**小弟耿仁出列说道:“御史所言甚是,然有失偏颇。

隋朝开运河,除却为转运钱粮,更为镇压地方,时南方人心多怀叵测,抗拒朝廷政令,因此以运河连接南北。

如今亦然。

运河疏通,但有变故朝廷大军旬日可至,何愁地方不稳?”

海运派立刻反驳,漕运派再反驳,都是从国计民生出发,绝口不提自己会从中得到多少好处。

忽必烈不耐烦,道:“待扬州拿下再议不迟。”

纷争立止。

而此时,赵昰看着争论的陈宜中与赵与檡,颇为犹豫。

两人争论的,是赵?的死活问题。

陈宜中以为,为免元庭释放赵?而产生皇权纠纷,干脆当他已死,上个谥号得了。

赵与檡却以为朝廷投降和赵?无关,不应该那么冷漠,降为王即可。

两人引经据典,用了诸多赵昰听不懂的故事,听的头大。

但是赵昰知道,两人的观点都不足取。

用陈宜中的办法,显得自己这个做哥哥的太冷漠,听赵与檡的即对不起那些殉国的忠臣又有让陈宜中等人背锅的嫌疑。

这个时候,赵昰有些后悔没让王应麟李庭芝把此事解决了再走。

半晌,赵昰说道:“此事非紧要,搁置再议。”

陈宜中说道:“陛下,此事迟早要有定论,拖延无益。”

赵与檡没开口,显然认为不该拖延。

赵昰想了一阵,说道:“彼时二郎仅五岁,懵懂无知,朝政决断皆由贾似道出,实无罪也。”

这个时候,甚至都不能说谢道清有问题,因为太皇太后是赵昰的亲祖母,随便批评有不孝的嫌疑。

以孝治天下是法理之一,不容动摇。

“然为赵氏子孙,当有担当,二郎为皇帝,自应负社稷之重,有司商议其谥号,若有非议,朕一力担之。”

“陛下圣明。”

终究是皇帝承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