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机锋悟佛法(1 / 4)

随着中年男子的娓娓道来,庞永星和张华等人,倒也明白了这个一宿觉的典故的前前后后。

原来,这玄觉大师在未成为六祖的弟子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而且还是挂名在瑞an县的仙岩山参悟佛禅。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提到过的事实。

而有一日,玄觉正在研读《维摩诘经》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竟然进入了内外明彻的境界,与经文之中描述的无二区别,于是自性宛然,决定去山外云游,参学天下,找人印证自己的佛法。

大概就是因为佛缘因果之故,玄觉与六祖的弟子玄策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相谈也很是投机,于是决定联袂去参谒六祖。等来到了六祖的寺庙,两人发现六祖正坐在蒲团上坐禅。

玄觉自持佛法高明,也不待玄策给自己引荐,径自就走到六祖的身前,将锡杖摇动得哗哗作响,然后又围着六祖身旁走动了三圈,最后持丈而立,既不礼拜,也不作声。

六祖看了他一眼,倒也不生气,而是徐徐说道:“作为僧人,应当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请问你是从哪里来,竟然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不在乎,傲慢地说道:“了生脱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而且,各种因缘的变化又迅速无常,其它的事情在我看来都不重要,因此,我也就顾不上什么威仪不威仪、礼节不礼节了”

六祖再问:“既然如此,为何你不去领悟不生不灭,无快无慢的道理呢?”

玄觉回答:“根据我的体会,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死、有无,因此,领会不领会本来就不存在,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快与慢了。”

六祖听后,高兴的说道:“正是如此,你悟得禅之真意。”

听到六祖的赞扬,两旁的僧人都很不可思议,六祖平时可是极少赞扬他人的,能得到六祖如此肯定,说明眼前的这位云游僧人在佛法的理解上达到了很不一般的程度啊。

而自己的禅语机锋得到了六祖的认可,玄觉这才按照禅宗拜山的礼仪,规矩,整理好自己的袈裟,恭恭敬敬的给六祖磕了三个头,将那份傲慢和无礼收敛得无影无踪。

而玄觉先倨后恭的态度变化很是出乎众人意料,但更令僧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行完礼仪后,玄觉就起身告辞,马上要下山离去。

六祖问道:“你这就要走,太快了吧?”

谁知玄觉竟然又无风起浪,挑起与老师的机锋。

“本非自动,体有速焉?”本来就没有动,哪里有什么快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