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一忍再忍,忍无可忍(1 / 3)

汉初,刘邦曾大封皇室诸侯王于各地,景帝时酿成了七国之乱,刘彻即位后,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以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

并在公元前122年,平息了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的未遂叛乱,巩固了中央对诸侯王的控制。

至公元前112年,因列侯不肯出兵帮忙攻打南越,刘彻便以献给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为由,褫夺了106名列侯的爵位,以敲打消极应付朝廷的诸侯势力。

也是在这之后,刘彻开始频繁巡行各个郡国,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军事方面,经过汉初刘邦、吕雉、刘恒、刘启几代统治者的休养生息后,大汉的国力在刘彻即位后已经相当厚实。

于是,刘彻即位后,一改汉初的战略防御政策,积极进取,征伐四方,意图使四夷臣服,大汉独尊。

首先在南方,刘彻两次出兵闽越,尽皆不战而胜,这无疑让刘彻非常有成就感,坚定了征伐四方的意志。

他派严助向反对出兵的淮南王刘安传达自己的意思,强调: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

总结一句话:大汉是万国宗主,有征伐四方的权力,不服就打!

南边儿打了两次,都是不战而胜,然后刘彻觉得挺没意思,便将视线移向北边,那里,盘踞着—匈奴。

前文说过,他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打算和迁徙到西域的大月氏结成军事同盟,嗯,大月氏和匈奴有仇,还是世仇。

但很可惜,张骞第一次去西域并不顺利,人在路上就让匈奴扣押了,千辛万苦才逃出来。

逃出来后,张骞没回长安,继续前往西域,这次顺利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意和大汉结盟,于是这个计划宣告失败。

公元前135年,匈奴再次派人到大汉要求和亲,朝中议论不休,百官分为以大行令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经过一番争论,最终决定再对匈奴韬光养晦一段时间。

一直到公元前133年,王恢向刘彻提出了马邑之谋,试图利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境,在马邑谷中设伏诛杀,这个计划正式拉开了大汉对匈奴的战争反攻。

但比较可惜的是,这个计划因为执行力不够,没成,王恢因此下狱**,然后匈奴断绝了跟汉朝的和亲,频繁入侵汉朝边境。

在这种情况下,主父偃、严安等大臣向刘彻提议恢复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的安定。

但这次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