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鸡犬相闻(1 / 3)

公元前67年5月24日,刘询下诏立皇子刘奭,也就是他与许平君的儿子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

公元前64年3月26日,立婕妤王氏为皇后,即邛成太后。

刘奭,柔弱仁慈且偏爱儒学,见父亲多用文法吏,以严法治国驾驭臣子,很不理解,且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坐讥辞语为罪而诛,常侍—燕从容也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刘询见此很不高兴,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接着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话确实没说错,刘奭执政后,大汉江河日下,不过数十年就被王莽窃取,可叹刘询一生努力,尽付流水。

公元前54年正月,匈奴称臣后,刘询便削减了军费开支,并按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设常平仓供应军需、平衡粮价,减少漕转。

常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平籴法,朝廷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伤农,荒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

范蠡、管仲也有类似的思想,至刘彻执政时,大臣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城**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刘询即位之前,每年漕运运粮四百万斛到京师就需要动用关东漕卒至少六万人,消耗非常惊人。

因此耿寿昌建议就近购买三辅及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诸郡的粮食,认为这足以满足京城所需,且可将漕卒的名额减省一半。

同时又奏请将水产税增加三倍,哦,当时这水产税还叫海租,尽管早在五年前,赵充国就已有趁低价在金城郡购进粮食储备的建议。

时隔五年,耿寿昌终于将之奏请实施,并将试行的范围由金城一郡扩大到整个北边,这已然说明,大汉这些年来积蓄的粮食已经到了足够支撑这个庞大计划施展的地步。

粮价的长期低廉,则正好说明实施这一计划的内外部条件,到这时候都已经完全成熟。

这两个条件的满足,也让常平仓的设立具有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义,一旦正式施行,成功的希望便有了相当的把握。

虽然御史大夫—萧望之,认定耿寿昌的建议完全是:费钱之举,劳民之行,恐会给百姓带去祸患,因此极力反对,但刘询仍然批准施行。

耿寿昌的改革很快便收到了成效,漕运也因此而通畅,